新春走基層︱龍年放飛龍風箏【7】
“一、二、三,起!”隨著余又勝一聲吆喝,幾位同伴齊齊發力,一瞬間,總長度約108米、重約6公斤的火龍風箏在合肥天鵝湖畔騰空而起,隨風舞動,活靈活現,引來不少游人駐足。
“爸爸,快看‘飛龍在天’!”見到這一幕,一位小女孩不由興奮地拍起了巴掌。
2月8日,在位於蜀山區的勝鳶風箏工作室內,余又勝正對火龍風箏的龍頭部位仔細地做檢查。而在工作室的牆壁上,懸挂著各式各樣的風箏以及參加多項賽事所獲得的獎杯、獎狀等。
“前幾天一直是雨雪天氣,眼下到年關了,趁著這兩天天氣轉好,就收拾一下,打算春節期間抽空去放一放。”
說起如何與風箏結緣,余又勝坦言都是“職業病”惹的禍。多年前,余又勝是一名駕駛員,這份職業讓他患上了頸椎病。后來,有位老中醫就推薦他嘗試下放風箏,以減輕痛楚。於是,余又勝買來了風箏,隻要天氣不錯,便每天堅持放2至3小時。堅持了兩年,他的病痛越來越輕,對風箏的興趣也越來越濃。“現在我是幾天不放就渾身難受。”余又勝說。
買來的風箏雖好,但終歸不是自己做的。放了幾年風箏,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后,余又勝又決定學習制作風箏,他買來刨子、卡尺、電焊等工具,開始研究。扎、糊、繪、連……一樣一樣地學習,一樣一樣地摸索,直到精通。為了找尋上好的竹材當制作風箏的原料,他經常一個人跑到外地﹔為了做好一隻孔雀風箏,他時常去動物園裡觀察孔雀,有時候甚至一看就是一整天……
功夫不負有心人,余又勝的辛勤付出有了回報。他不僅在國內多項賽事中獲獎,也從一名玩家一路成長為國家級風箏裁判、風箏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適逢龍年春節,余又勝也向記者展示了他的兩件得意之作:一條長達88米、重約5公斤的青花瓷龍和一條長達108米、重約6公斤的火龍。據介紹,火龍風箏是余又勝和團隊成員共同制作的,5個人總共花了一個多星期才完工。整個龍頭的結構有108個小構件,每一個構件都是拼裝上去的。
余又勝說,制作龍頭時,其中一個難點在於如何把龍角組裝上去,以保証其穩定且抗風。“本來大家想著用繩子或者鐵絲去綁,但試驗后發現一遇大風就容易脫落,有位老師傅便提出利用類似於活接榫卯技藝的建議進行改進,最終實現了龍角與龍頭的完美搭配。”
“另外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地方在於,龍的眼珠子是會轉的,隻要有風,它的眼珠就會一直轉,就像龍在眨眼睛。”說著,余又勝便用手輕輕撥弄一下,果然,隻見龍的眼睛骨碌碌地轉動了起來。而青花瓷龍風箏則包含有88節鱗片,龍身上下充滿了濃濃的中國風。由於兩條龍的龍身都比較長,因此在放飛的時候,通常需要3—5個人幫忙。
“2024年是龍年嘛,龍年放龍串風箏,寓意著我們中國人民健康幸福,中華民族飛黃騰達。”余又勝笑著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