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創業安徽之星丨張曉玲:14年創業路,創新是面對困難的堅定選擇

2024年01月02日09:44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合肥1月2日電(記者韓震震、陳若天)從返回鄉鎮創辦柳編企業,到把企業搬進開發區﹔從單一從事柳編制作,到柳編、木制品多元發展﹔從增加工藝品附加值,到主導制定國家行業標准、安徽省地方標准……回望13年的返鄉創業歷程,每次面對困難,創新都是張曉玲的堅定選擇。

泡桐木經過設計加工后變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人民網記者 陳若天攝

泡桐木經過設計加工后變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人民網記者 陳若天攝

搶抓新機遇,80后返鄉創業

“很多柳編和木制品放在戶外使用,容易發霉腐爛,我們經過研發使用特殊材料和涂層,可有效避免產品的氧化發霉,很受客戶歡迎。”近日,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經開區,在天億工藝品有限公司內,80后董事長張曉玲拿著企業的“多功能防蝕燈籠”向記者介紹道。

張曉玲是山東青島人,大學畢業后在浙江做外貿出口,2010年來到愛人老家阜南縣,開啟了夫妻創業之路。

“當時工藝品很受國外消費者歡迎,但大多是陶瓷、鐵藝等,柳編出口不多。阜南有制作柳編的傳統,編織精巧又綠色環保,我們覺得這是個新的機會,就決定回來創業。”2010年初,在阜南縣黃崗鎮,張曉玲夫婦創辦企業從事柳編制作,並在當年秋季的廣交會上,收獲了100多萬美元的國際訂單。

創業之初就打開銷路,雖然每天都很忙,但張曉玲感覺非常開心。伴隨阜南柳編走向國際,最初兩年,他們的企業產值每年都會翻倍增長。2012年,為了擴大生產,他們進入阜南經開區,並於2013年6月成立阜南縣天億工藝品有限公司。

琳琅滿目的木制工藝品。人民網記者 陳若天攝

琳琅滿目的木制工藝品。人民網記者 陳若天攝

創新解難題,企業轉型升級

企業規模大了,面對的困難也越來越多。

“經營管理挑戰很大,產品創新更是刻不容緩。”張曉玲說,當時做柳編出口的逐漸多了起來,產品同質化、利潤降低等問題隨之出現,為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她決定進行更多的產品創新嘗試。

2014年年初的一個展會上,張曉玲偶然碰到一位客戶,對方不是購買柳編的,隻拿出一張圖紙,問她能不能做出來。隻有樣式,不知道用什麼材料做,也不知道怎麼做,但她決定嘗試一下。

回到阜南后,經過多方調研,當地隨處可見的泡桐木,進入了張曉玲的視野。

工人正在雕刻木塊。人民網記者 陳若天攝

工人正在雕刻木塊。人民網記者 陳若天攝

泡桐不是名貴樹種,在皖北很常見,但木質比較輕,以前沒人用它做工藝品。沒有先例可以借鑒,一切隻能自己摸索,深入研究泡桐木質,一點點琢磨加工工藝,憑著一股韌勁,張曉玲帶著員工按客戶要求做出了樣品。

樣品發過去后,對方非常滿意,這讓張曉玲非常開心,但接下來她又開始犯難。客戶下了很多訂單,但受技術、設備限制,產品生產完全跟不上。

怎麼辦?張曉玲的答案還是創新。她先后與江蘇、安徽多個高校院所合作,通過科技成果轉化,解決企業在生產、研發和管理中遇到的難題。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2016年,隨著新技術、新設備的應用,張曉玲的公司逐步實現轉型升級,發展邁入了快車道,2022年產值達到1.7億元。

工人正在處理泡桐木。人民網記者 陳若天攝

工人正在處理泡桐木。人民網記者 陳若天攝

主導標准制定,助力行業發展

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張曉玲從柳編行業的同行者,變成了泡桐實木工藝品的領跑者,提升普通泡桐木的附加值,猶如點石成金,為更多人打開了發展的大門。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為了給行業發展貢獻力量,2018年以來,在張曉玲的倡導和主持下,阜南縣天億工藝品有限公司先后主導制定國家行業標准《木制工藝品擺件》《吊籃椅》,以及安徽省地方標准《桐木材熱處理與納米防腐復合技術規范》。

“主導制定一個標准,需要得到大家的認可,那這個標准就必須科學合理,很多技術數據,都必須經過反復實踐、研討、修改,才能最終通過,可以說是非常耗費時間和精力的。”阜南縣天億工藝品有限公司經理臧鑫說。

在企業發展的同時,張曉玲也在帶動更多人一起前行。

近年來,她帶領企業通過“心與心願、企業幫辦”“一企幫多村”等形式,結合企業自身特點、產業與專業特長,進行產業幫扶、就業幫扶、技能幫扶等,在阜南縣共建立幫扶車間4個,輻射7個鄉鎮,帶動近400人實現家門口就業。

“企業發展的路還有很長,我們還會堅持創新,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把阜南柳木文化品牌擦得更亮,帶動更多鄉親父老增收致富。”張曉玲說。

(責編:關飛、李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