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地市新聞>>宿州

汴水奔涌——宿州改革開放45周年紀實

2023年12月23日10:41 | 來源:拂曉報
小字號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最壯麗的氣象。

  今年是改革開放45周年,也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10周年。

  從開啟新時期到跨入新世紀,從站上新起點到進入新時代,45年來,我們黨引領人民書寫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奮斗史詩。

  汴水東流、奔涌向前,嘹亮的時代號角響徹宿州大地。以時間為坐標,以重要節點為參照,從宿州改革開放發展軌跡中,我們不難發現:

  這是一條孕育生機的希望線——1978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為7.4億元﹔1999年撤地建市后,全年地區生產總值為197.5億元﹔2022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為2224.6億元。

  這是一條濃墨重彩的發展線——1978年宿縣地區財政收入7211萬元﹔1999年撤地建市后,全市財政收入10.85億元﹔2022年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5.3億元。

  這是一條惠及民生的幸福線——197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80元﹔1999年撤地建市后,全市職工年平均工資4526元,其中農民人均純收入1745元﹔2022年全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66元,其中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97元。

  特別是進入新時代,全市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齊頭並進,商貿服務迭代更新,民生福祉持續增進,深化改革釋放動能,擴大開放壯大“朋友圈”。今日的宿州,綻放的是璀璨的光彩,描繪的是恢宏的畫卷,涌動的是蓬勃的活力。

  記者航拍的宿州市新汴河風景區。

  深化改革

  “農業大市”邁向“農業強市”

  解決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各種困境和矛盾,根本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實施包產到戶等多種方式的改革以來,在素有“皖北糧倉”之稱的宿州,深化農村改革的腳步從未停止。

  隆冬時節,遼闊的皖北平原上,麥子一片青綠,孕育著來年的豐收景象。

  “種田也很甜。”站在田頭,埇橋區灰古鎮付湖村種糧大戶段德豐充滿感慨:幾十年前,祖輩靠種田養家,如今自己靠種田也能致富。

  幾年前,段德豐積極響應政策,流轉了1100多畝承包地專業從事糧食種植。隨著農業、農技、農藝的迅猛發展,他流轉的土地,無論是恰逢風調雨順或是遭遇自然災害,都能獲得穩定的收益。

  這“穩穩的幸福”,更得益於他的家庭農場加入到淮河糧食產業化聯合體。

  在農業農村發展實踐中,埇橋區發現單一經營主體“單打獨斗”存在諸多困難、難以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雙重考驗。

  如何破解?隻有在改革、探索中尋找答案。

  2012年7月,埇橋區淮河種業有限公司牽頭,聯合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及8家家庭農場,成立了淮河糧食產業化聯合體,實現從耕、種、管、收到烘干、加工、銷售服務全程化。

  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過程中,宿州首創以“農業企業為龍頭、家庭農場為基礎、農民合作社為紐帶”的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在推動農業融合發展中取得“1+1+1>3”的聚變效應。

  目前,全市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已發展到340多家,居全省第一,輻射帶動農戶92萬戶,覆蓋糧食、畜禽、果蔬、林木等主導產業,年產值達400億元以上。這種模式連續3年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連續6年被寫入省委一號文件。

  改革,是宿州最為寶貴、最具優勢的遺傳基因。宿州人的血管裡,永遠流淌著敢為人先的血液。

  8月25日,中國辣椒種業高質量發展會議在蕭縣召開,來自中國種子協會和省內外辣椒種業的專家齊聚一堂,共商良策、共謀發展。

  這樣高規格的會議為何選擇在蕭縣召開?一份“辣味十足”的成績單揭開答案——

  全縣辣椒制種面積達1萬畝以上,年產優質辣椒種子達35萬余公斤,供種量約佔全國總量的30%。產業規模、制種產量、種子質量、市場佔有量等4項指標均位居全國第一,蕭縣被譽為“中國辣椒育制種第一縣”。

  上世紀80年代,辣椒制種在蕭縣悄然興起。從單一模式到連片種植,蕭縣緊跟政策和市場步伐,一路改革,一路探索,不斷夯實“種、產、儲、運、銷、檢”產業鏈基礎,聚力打造“全鏈條、全循環、高質量、高效益”的辣椒產業化集群。

  火紅的產業“種”出紅火的日子。如今,辣椒制種產業直接帶動農民致富達6000戶以上,已成為蕭縣富民強村促增收的優勢主導產業。

  同樣是“制種”,今年宿州市大宗農作物制種也交出了亮麗成績單——

  今年以來,全市自主選育國審農作物品種6個,其中小麥3個、大豆3個﹔自主選育省審農作物品種15個,其中小麥10個、玉米3個、大豆2個。近五年來,全市自主選育國審、省審品種共71個,其中國審23個、省審48個。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種源安全連著糧食安全。宿州市糧食總產量實現連年豐收的背后,好種子功不可沒。2022年,宿州市小麥制種面積24.7萬畝,繁育品種133個,生產小麥種1.25億公斤﹔大豆制種面積6.44萬畝,繁育大豆品種15個,生產大豆種966萬公斤。

  黨的十八大以來,立足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3個“國字號”平台,宿州農村農業改革不斷向縱深發展。

  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四縣一區全部摘帽,35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61.27萬人口全部脫貧﹔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創新發展“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服務”等流轉新模式﹔在全國率先開展“勸耕貸”試點﹔在全省率先開展數字鄉村智慧農業和農業產業互聯網試點建設﹔與阿裡巴巴合作共建長三角首個“數字農業產業帶”……踏著鏗鏘有力的改革鼓點,宿州農村改革節奏逐步加快。

  改革紅利加速釋放,發展活力持續迸發。

  通過不斷解放和發展土地生產力,宿州農業資源優勢正加速轉化為經濟優勢,農業大市提速邁向農業強市。

  創新驅動

  “從無到有”走向“蔚然成勢”

  30億億次每秒!相當於15萬台家用電腦同時運算。來到宿州淮海智算中心,你會被這裡的智能算力所震撼。

  量子保密電話、量子密鑰生成終端……走進宿州量子保密雲基地,你能體驗到前沿量子科技帶來的魅力。

  誰能想到,曾經“土掉渣”的宿州,會一躍成為擁有1600多家雲計算、大數據及相關企業和平台的“中國雲都”。

  “以前看宿州,都是看農業﹔現在看宿州,更多看創新。”簡單的一句話,精當地概括出了宿州的區域形象之變。

  不同的表達,同樣的內涵: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10多年前,宿州走到了歷史發展的十字路口——城市建設拉開帷幕,人口集聚已成趨勢,但是缺乏有力的產業支撐,城市發展動力不足……

  發展“突圍”,迫在眉睫。

  “以科技創新和數字化變革集聚新的發展動能,是后發地區實現彎道超越的突破口。”2011年,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果斷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機遇,高位承接、高起點培育雲計算、大數據等相關產業。

  按照“率先發展基礎雲、同步建設平台雲、全面開發應用雲”的產業發展布局,我市積極引入數據存儲、算力支撐、算法加持、數字應用型企業,努力打造長三角區域標准最高、單體規模最大的綠色數據中心。

  很快,中國第一代互聯網高科技企業世紀互聯率先登陸,華為、中國電信緊隨其后,長城寬帶、科大訊飛等知名雲計算企業接踵而來。隨著互聯網頭部項目進駐宿州,一個龐大的雲計算數據平台正散發著越來越強勁的吸引力和輻射力。

  憑著快人一步的膽識和布局,宿州獲批全省首個雲計算產業集聚發展基地、中國量子通信節點城市、全省三大智算中心城市之一,形成華東地區最具特色的雲計算產業集群。

  聚焦“從0到1”,創新已成為宿州的金字招牌。

  今年初,一台4500噸旋軋機下線,讓靈璧縣吸引了全球軸承從業人士的目光。

  這是世界首台超大噸位盤軸件碾軋成形設備,一舉打破航空發動機、燃氣機、能源化工等領域大尺寸盤件無法一次整體成形的行業瓶頸。

  很難想象,從2018年打開軸承產業的切口,靈璧縣僅用時5年就將“靈璧軸承”的品牌推送至世界舞台。

  軸承產業為何能在靈璧產生“聚變”?

  與合工大聯合創辦合工大技師學院靈璧分院,推進校企合作﹔與宿州學院共建機械裝備制造(軸承)產業學院,成立“宿州學院—靈璧軸承產業園博士工作站”﹔與河南洛軸所、合工大共同建立靈璧軸承研發服務中心……從人才引育、創新引領,足可窺見一斑。

  跟跑,並跑,領跑。宿州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方位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創新宿州奏響活力迸發的精彩樂章。

  深耕原始創新——依托空間載體、資源稟賦等優勢,推動“一中心四平台”等公共創新平台建設,聯合大院、大所設立創新機構,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聚力產業創新——深入實施三次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行動計劃,三產結構實現“二三一”到“三二一”的歷史性轉變。

  推動制度創新——修訂完善“1+N”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傾力打造涵蓋“科技型中小企業孵化、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完整政策鏈。

  今日宿州,當刮目相看。宿州正以一批“叫得響、數得著”的創新成果,串起一個個驚艷世人的“驚嘆號”。

  承載產業發展,聚力產城融合,增進民生福祉,宿州經開區、市高新區、宿馬園區拔地而起。皖蘇魯豫交匯區域新興中心城市,正成為大宿城錨定的下一個發展目標。

  開放擴大

  “對接融入”催生“百花齊放”

  對標滬蘇浙,共舞長三角。

  2008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這一年,長三角的大門向安徽敞開。把握長三角一體化這個最大紅利、最大勢能,宿州主動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進去。

  宿州不斷加強與長三角地區深層次鏈接,在省際毗鄰地區、園區結對共建、產業協同發展、民生事業共享等方面深化全方位合作,把發展機遇轉化為發展動力和發展實效。

  這其中,有著“近水樓台”優勢的省際毗鄰地區,正成為一體化發展的“橋頭堡”。

  宿州、徐州交界處,由兩市合作共建的宿徐現代產業園不斷深化產業、市場、科創、園區等方面的對接合作,積極融入徐州萬億級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世界級裝備制造產業中心。

  在位於園區的安徽德美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張普通的鋁箔經多道工序處理,變成厚度不到1厘米的特殊“紙板”,面對上千攝氏度高溫的噴槍灼燒,不僅性狀不變,背面也不升溫。

  “這是企業與中科大共同研發的氣凝納米絕熱反射材料,絕熱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現已出口到意大利等國。”銷售經理孫建悅介紹。

  安徽德美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是徐州市一家企業,為擴大規模,2020年整體搬遷至宿徐現代產業園。公司針對新能源汽車電池易自燃問題,自主研發了電池絕熱材料,用以替代傳統的鋁塑膜,引來大批國內外訂單。

  下好毗鄰“關鍵子”,帶活經濟“滿盤棋”。

  經過幾年接續發展,宿徐現代產業園已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企業156家,初步形成了智能裝備制造、工程機械、電氣設備、新材料為主導產業的產業集群,全力打造省級毗鄰地區產業創新合作新高地。

  開放的畫卷由點及面,一筆筆描繪、一幅幅展開,由“對接融入”催生“百花齊放”。

  宿州和杭州雖遠隔千裡,但兩座城市因同處運河之畔一水相親。2021年12月8日,隨著國家發展改革委出台《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宿杭再續前緣,開啟結對合作之旅。

  5月17日,杭州宿州產業園區揭牌成立,標志著兩地共建園區全面啟動建設。

  投資20億元的宿州傳化“公路港”物流產業園項目加快實施,這是杭州首家入駐宿州的綜合物流項目﹔

  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新增滬蘇浙產業項目861個,總投資佔省外資金的65.5%﹔

  在杭州布局建設的首個“科創飛地”,為入孵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

  舉辦首屆宿州高端綠色農產品杭州展示展銷會,120多家宿州企業帶著上千款高端綠色農產品走進杭州……

  直面差距,敢於追趕。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深入推動了宿州上下思想觀念解放,深入推動了體制機制與杭州精准對接、等高對接、全域對接。

  在全省率先出台《杭州市宿州市結對合作幫扶工作方案》,圍繞產業、技術、人才、資本、市場等方面,明確園區共建、產業共鏈,資本共設、產業共推,農業互鏈、農品共銷,人才互培、資源共享,文旅互融、市場共拓,民生共興、成果共享,改革共促、經驗共享,干部挂職、互鑒互學等八項重點合作幫扶工作任務。

  從幫扶的“牽手”到合作的“攜手”,宿州市與杭州市開展一系列結對共建活動,推出務實舉措,結對幫扶持續走深走實。

  共建共享

  “宜居宜業”成就“幸福之州”

  宿州很美,初見驚艷,再見依然。

  徜徉在宿州市區,日趨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富有文化氣息的街頭景點,秩序井然的往來車流……這一切都彰顯著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

  “抬頭仰望是清新的藍,環顧四周是怡人的綠。”這個往昔被稱為“臟、亂、差”的皖北城市,早已在人們心目中發生了徹底改變。

  從告別環境“臟亂差”,到實現風景“美如畫”,需要多久?宿州告訴你答案:三年。

  2018年2月,宿州市被中央文明辦確定為2018年—2020年創建周期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三年來,宿州市牢固樹立“創建為民、創建靠民、創建惠民”理念,大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迅速掀起了市區聯動、全民參與的創建熱潮。

  初心如磐,一朝夢圓。通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2020年,全國文明城市,宿州首創首成。

  在宿州人看來,文明城市建設的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環節,都體現在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城鄉環境面貌變化、公共服務水平提升、群眾生活品質改善等方面。

  “幸福感、獲得感”是城市文明創建的試金石。對百姓來說,身邊的美好變化才是增強幸福感的“源泉”。

  “以前在家經常能聞到刺鼻的氣味,天氣熱了連窗戶都不敢開。如今,這裡成了我們休閑散步的好去處。”家住匯源大溝附近的市民許琳感慨地說。

  曾經的匯源大溝垃圾遍地、污水橫流,是當地有名的“龍須溝”。環境整治、生態修復、景觀提升多管齊下,如今展現在市民眼前的,是一幅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畫卷。

  這就是宿州“最美”的樣子。

  從垃圾圍城到百園融城,從臭水繞城到碧水環城,從灰塵滿街到天藍地淨,從破街陋巷到一街一景,從“一廁難尋”到“十分鐘如廁圈”……

  一個個惠及民生的變化,猶如一份份溫暖的“民生大禮包”,不斷提升宿州市民對城市的認同感、獲得感、歸屬感、幸福感。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僅在於明亮的外表,更在於勃發的精神風貌。

  宿州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持續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提煉“宿州文明20條”,深入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各地善行義舉層出不窮,爭當“好人”蔚然成風,志願服務如火如荼。

  9月17日上午,在埇橋區符離鎮沈圩村,“鄰裡集市”早早“開張”。義務理發、舊衣縫補、便民修鞋、健康義診、免費配鑰匙、修理電瓶車和小家電……志願者們提前布置好“攤位”,等待群眾的“光臨”。

  “志願者把貼心服務送到了家門口,為咱老百姓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向他們表示感謝!”對於志願者的無私奉獻,群眾紛紛點贊。

  志願服務構成一道亮麗風景,公民道德領域也是群星閃耀。2018年以來,宿州市涌現出全國、省級道德模范(含提名獎)7人,評選宿州市道德模范(含提名獎)55人、宿州市道德模范特別獎14人﹔榮登“中國好人榜”35人、“安徽好人榜”80人。

  好人多了,好在心靈﹔城市美了,美在底色。

  我們看到,“文明宿州”已然照亮這座城市轉身的翩然身姿,給這座城市的未來增添更加磅礡持久的生機、活力﹔

  我們堅信,“文明宿州”一定是安心祥和、百業興旺、宜居宜業的“心靈歸宿”和“幸福之州”。

  改革是一場繼往開來的深刻革命,開放是一條永不停歇的進取之路。

  踏上新征程,宿州市將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強力推進改革開放,在全面建設現代化新宿州的征程上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文 | 記者 劉麗 謝文東

  圖 | 記者 蘇洋

  編輯 | 吳維維

  一審 | 丁曼

  二審 | 李鋒

  終審 | 尹傳忠

(責編:蘇恆、常國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