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你所不知的滁州

人民網記者 李闊 周坤
2023年12月19日15:25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提起安徽滁州,你會想起什麼?

是名揚天下的琅琊山、醉翁亭,還是“中國農村改革發源地”,亦或是安徽“第三城”、“世界光伏之都”、全國文明城市……

作為安徽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橋頭堡”,近年來滁州發展強勢,亮點紛呈。

但在這片皖東大地上,還有很多不為眾人所知的閃光點。

俯瞰琅琊山一景。滁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俯瞰琅琊山一景。滁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你或許不知的是,全國首個“幸福湖”——明湖就坐落在滁州,而距離小崗村不遠,滁州還有另一個改革村、億元村。

你或許不知的是,驅動滁州城市夢想的背后,“一粒砂”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深埋地下600多年的明中都,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守護古遺址 亮出新名片

滁州,襟江帶淮,素有“金陵鎖鑰、江淮保障”之稱,蘊育了豐厚的文化和旅游資源。

人們都知道這裡誕生了明太祖朱元璋,但很少人注意到,朱元璋曾在這裡建過一座氣勢恢宏但又“未完成”的宮殿。

俯瞰明中都考古發掘現場。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俯瞰明中都考古發掘現場。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行至滁州市鳳陽城西北隅,一截殘存的城牆和城門展現在眼前。這裡就是,明中都遺址。

600多年前,明中都還是明初首個按京師規制營建的都城,朱元璋以高規格、高標准打造它,卻在六年后基本完工之際突然決定罷建。

直到2022年,明中都遺址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一個湮沒於歷史長河達600多年之久的明代都城,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經過多年考古發掘,考古人員完整揭露出明中都前朝區正殿的建筑布局,其總體呈現‘工’字形,由前殿、后殿和穿堂組成,填補了明清都城宮殿考古空白。”鳳陽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處主任郭如亮說。

通俗點說,明中都宮城是1.0版、明南京城是2.0版,那麼北京故宮就是3.0版。

有了與北京故宮的奇妙連結,也吸引了一批考古歷史愛好者前去鳳陽尋找北京故宮的“前世”。今天的明中都遺址,已成為滁州文旅的新地標。

作為人文薈萃、底蘊深厚的文化名城,滁州除了明中都遺址,還有醉翁亭、清流關、吳敬梓故居等眾多文物資源,它們如同一顆顆“珍珠”散布全市。

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滁州市打造了近500公裡江淮分水嶺風景道。將沿線各類景點、產業串珠成鏈、連線成片,形成了高品質的文旅“景點群”。

在這條風景道上,有千畝池杉、萬鳥齊聚的池杉湖濕地公園,有“華東呼倫貝爾”黃寨草場,有華東少見的“丹霞地貌”紅石峽,有“皖東西雙版納”之稱的皇甫山國家森林公園……四季之景各異,色彩斑斕,可滿足游客的不同“胃口”。

治理一片湖 幸福一座城

在滁州,“一山”琅琊山、“一亭”醉翁亭聞名天下。最近,她又有了一個新標簽:全國首個“幸福湖”。

今年11月,滁州市的明湖,經過水利部幸福河湖建設成效復核評估,成為全國首個“幸福湖”。

如今的明湖成為眾多候鳥棲息地。滁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如今的明湖成為眾多候鳥棲息地。滁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曾經的明湖,地處龍興河末端的低窪地,“十年九澇”是百姓最深刻的印象。為了打造讓人民滿意的幸福河湖,2015年9月,滁州市委、市政府決定依托勝天河綜合治理工程,高標准、高質量規劃設計,建設明湖濕地公園,成為滁州綠色發展“一號工程”。

滁州市依托原有地形新建1號閘、2號閘,綜合整理原有地形地貌,搬遷原湖區居民,使水能蓄得住、泄得出。接著在上游取直龍興河河道,連通周邊水系的基礎上,進行景觀設計建設,使明湖水活起來、美起來、亮起來。

然而,要實現“美麗明湖”向“幸福明湖”的升級,僅靠環境整治,還遠遠不夠。在整合了區域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社會資源、管護資源后,如今的明湖,正在從“安全”“生態”“美麗”“富民”向“幸福”匯流。

華麗變身后的明湖,波光粼粼,碧水靜流,隨處可見過冬的候鳥追逐嬉戲,讓人不禁感慨:幸福在哪裡?幸“湖”在這裡!

滁州人的“綠色”福利,還不止於此。

今年12月初,安徽省人民政府與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簽署《關於建立長江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合作協議》,兩省在長江干流和滁河流域正式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其實,早在2018年底,皖蘇兩省政府已簽訂一份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內容,兩省建立長江流域滁河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時隔5年,再次簽署的合作協議上,長江干流也被寫入其中。

這意味著,除了長江支流滁河陳淺斷面水質情況,長江干流烏江(左岸)和三興村(右岸)斷面的水質情況同樣作為考核依據。

在滁州市水利局河長辦主任楊帆看來,隨著一系列協議落實,機制生效,滁州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從點出發,由線延伸,全面推進,讓“綠色福利”越來越看得見、摸得著。

種好“一棵樹” 長出“億元村”

提到中國農村改革,滁州市小崗村總是繞不開的地方。

多年來,作為中國農村改革發源地,滁州市始終堅持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

距離小崗村90多公裡外的滁州市來安縣林橋村,尤為明顯。

俯瞰被各式各樣苗木包圍的林橋村。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俯瞰被各式各樣苗木包圍的林橋村。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過去,林橋村有個出了名的“老三看”:一看林橋斷頭路,二看林橋破草屋,三看林橋斷炊戶。

窮則思變,變則通。“地處丘陵,沒有條件種水稻、搞養殖,那就揚長避短,發展苗木。”林橋村黨總支副書記楊滿田介紹,上個世紀70年代,缺地少糧的林橋村銳意改革,變通發展思路,確立了“以苗木促進發展,以苗木走向富裕”的發展路徑,牽頭成立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

村“兩委”干部帶頭入社,充當合作社政策“宣傳員”,先后動員360戶苗木種植“散戶”加入合作社抱團發展。

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林橋村苗木種植面積逐步發展到1.2萬畝,佔到全村面積的90%。該村苗木銷售遍布全國20多個省市,年銷售額達1.6億元,成功入選“2020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

在實現“億元村”后,林橋村跳出舒適圈,繼續改革轉型,讓農業特色產業“接二連三”做大做強。

因毗鄰江淮分水嶺風景道,林橋村正在探索“苗木+旅游”的產業融合發展之路,“依靠苗木產業搞起鄉村游,吃上‘生態飯’,讓林橋村發展再上一個台階。”楊滿田信心滿滿。

握緊“一粒砂” 點亮一道“光”

最近幾年,在坐穩安徽“第三城”,躋身全國百強市之后,滁州人毫不避諱地談論著城市新夢想:打造“世界光伏之都”。

滁州的夢想,源自於“一粒砂”。

鮮為人知的是,作為“石英之鄉”的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以原料純度高、產量大聞名全國,豐富的石英砂資源覆蓋面積達80平方公裡,遠景儲量在100億噸以上。

在鳳陽縣大廟鎮,正在開採的石英礦山。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在鳳陽縣大廟鎮,正在開採的石英礦山。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除了儲量大,更重要的是質量好。作為光伏玻璃的重要原料,石英砂中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制作出來的光伏玻璃越好。

“在滁州,這裡石英砂中二氧化硅含量達99%以上,儲量、品位和綜合利用價值均居全國第一位,華東地區玻璃產業用石英原料70%以上源自這裡。”鳳陽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地質礦產管理股朱文厚告訴記者。

有龐大的石英砂“家底”,滁州人有了打造“世界光伏之都”的底氣和實力,構建起石英砂開採加工、光伏玻璃、光伏電池、光伏組件、封裝膠膜、儲能光伏電站等日趨完整的垂直一體化產業鏈條。

時已至、勢已成,滁州又開始搶灘另外兩個潛力巨大的新興產業——新能源汽車、儲能電池。

在大力引進電池行業頭部企業的同時,滁州還積極引進一批配套企業延鏈、補鏈,引進正負極、電解液、隔膜、電池裝備等企業46家,產業鏈涵蓋鋰電池上中游。今年以來,已有20多個新能源電池項目在滁開工,完成投資125億元。

滁州還發揮自身優勢,共同下好安徽新能源汽車強省建設“一盤棋”。今年以來,全市億元以上新能源汽車項目在建89個,總投資超千億元。

眼下,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已成為滁州市重點打造培育的產業鏈。一處處工地機器轟鳴,一個個項目加速推進,一條條生產線建成投用,推動著滁州爭當安徽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第一城、動力電池產業第二城、新能源汽車產業第三城。

滁河河畔,現代化新滁州漸露芳華﹔琅琊山下,“環滁皆產業”戰鼓正酣。如今的滁州借“東”風,向“新”攀,向著全省高質量發展重要一極沖刺,必將譜寫出高質量發展更輝煌的新篇章。

(責編:關飛、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