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文化體育>>健康

臍血移植研究又有新成果,早期營養干預有望改善患者預后!

2023年11月17日08:52 | 來源:央廣網
小字號

  近日,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血液內科朱小玉團隊在干細胞研究領域期刊《StemCellResearch&Therapy》雜志上發表題為《A predictive model combining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nutritional risk factors for overall survival after umbilical 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基於臨床特征及營養危險因素用於臍血移植后總生存率的預測模型》)的研究文章。該預測模型的建立,可用於識別移植后總生存率(OS)較差的高風險患者,有望通過早期營養干預改善臍血移植后患者生存。

  臍血造血干細胞移植(UCBT)是用於治愈血液系統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相關研究表明,良好的營養狀況有利於移植物的植入和免疫重建,移植期間臨床結果較差與營養狀況紊亂有關。然而,目前對臍血移植患者的營養狀態評估方法尚無“金標准”,如何有效評估營養狀態,及時干預,改善預后,是面臨的挑戰。

  針對這一臨床問題,中國科大附一院血液內科主任朱小玉、血液內科二病區護士長涂美娟,聯合藥學部副主任藥師寧麗娟,回顧性分析在本中心接受單份UCBT並接受營養狀況、生活質量評估的血液病患者,整合分析臨床特征和營養因素數據,篩選出能預測移植后OS的因素,建立風險評分並構建列線圖模型。

  該模型共納入四個影響因素,包括疾病狀態、預處理方案、小腿皮褶厚度和白蛋白水平,基於該組合建立了OS的風險評分。根據風險分數的cutoff值(2.225)將患者分為兩組,結果顯示,高風險分數(≧2.225)與UCBT后較低的3年OS相關。此外,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較高的小腿皮褶厚度(≧20.5mm)和較低的白蛋白水平(<33.6g/L)與無疾病生存率(DFS)較差相關。

  ▲基於臨床特征和營養因素數據風險分層模型

  根據相關文獻檢索,這項研究為國際首個綜合臨床特征及營養因素用於UCBT后成年患者生存狀況的預測模型,並構建了可以用於臨床應用的列線圖,能幫助臨床醫生及時識別OS較差的高風險患者,並有望通過搶先治療,改善這部分患者的生存。此外,本研究提示,實驗室指標(白蛋白水平)及人體測量數據(小腿皮褶厚度)比主觀量表更為重要,可以幫助臨床醫護人員進一步優化移植后的營養評估指標,有助於臨床工作更好開展。

  朱小玉介紹,按計劃,團隊將在本研究基礎上,繼續開展相關的前瞻性臨床研究,對該研究結果的可行性進行進一步驗証,以造福更多血液病患者,提高移植療效。

  本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安徽省重點研發項目和中央高校基礎研究基金的支持。

  非血緣臍血移植技術是中國科大附一院血液內科的標志性技術,自2000年至今已完成臍血移植2000余例,從2018年開始每年完成臍血移植200例以上,移植數量居全國第一,單中心完成例數和療效均達國際領先水平。每年吸引全國各地患者來院進行臍血移植,並指導了全國多家醫院開展臍血移植,學科現已成為國內臍血移植最大的臨床中心和研究基地。

  臍血移植面臨的兩大缺陷問題是造血重建延遲和移植后復發無供者淋巴細胞輸注(DLI)。為進一步提高移植療效,朱小玉團隊與清華大學杜亞楠教授團隊合作,在體外構建3D仿生骨髓微環境共培養造血干祖細胞和間充質干細胞,骨髓腔注射回輸加快輻照小鼠造血重建,有望解決臍血移植造血重建延緩問題﹔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張麗教授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將第三方健康供者雙陰性T(DNT)細胞應用於治療臍血移植后復發AML患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填補了臍血移植后復發無DLI的缺陷。

  目前,朱小玉團隊牽頭開展的DNT細胞預防AML移植后復發的I/II期臨床研究正在入組中,期待能進一步降低移植后復發,造福廣大移植患者。(涂美娟)

(責編:黃艷、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