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人民日報看安徽>>游儀

厚植新動能,安徽制造加速進階

本報記者 游 儀
2023年09月21日07:2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 人民日報 》( 2023年09月21日   第 13 版)

《 人民日報 》( 2023年09月21日 第 13 版)

安徽合肥一家汽車制造企業,員工正在進行汽車零件組裝作業。

葛慶釗攝

安徽全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新安裝的工業機器人。

李 博攝

江淮蔚來生產基地。

張大崗攝

工人在銅陵有色銅冠銅箔有限公司車間內工作。

高凌君攝

這裡,是實至名歸的制造大省:全球10%的筆記本電腦、20%的液晶顯示屏在安徽誕生﹔全國每3台冰箱、4台洗衣機、5台空調裡,就有1台是“安徽制造”。

這裡,有聲名鵲起的“智造新軍”: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等領域持續並跑領跑,動態存儲芯片、柔性可折疊玻璃等打破國外壟斷,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加值連續7年保持11%以上增速,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41.6%,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光伏、新型顯示等一批先進制造業集群逐步形成。

安徽堅定不移實施制造強省戰略,厚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今年1—7月,安徽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2%、居全國第七位。

新興產業集聚越來越強

打開軟件,說出指令,不到5秒,一個初具邏輯的文本隨即生成。這是科大訊飛今年發布的“訊飛星火認知大模型”,根據權威評測,該大模型在國內現有系統中處於領先水平。

位於合肥高新區的中國聲谷,作為全國首個定位於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級產業基地,從能聽會寫的智能鼠標,到依據聲紋檢測產品質量的儀器,充滿科技范兒的產品比比皆是,一個千億級的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已然形成。

在安徽,大批新興產業正成為“當家產業”。

聚焦新能源汽車、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重點領域,打造萬千億級產業集群。今年7月,安徽省委確定汽車產業作為全省“首位產業”,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安徽汽車制造換擋加速,今年1—7月,全省汽車產量123萬輛,居全國第三位,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42萬輛,居全國第四位。

被稱為外貿“新三樣”的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和太陽能電池,安徽全省今年上半年合計出口219.3億元,同比增長51.7%,拉動全省出口增長3.4個百分點,佔全省出口比重提升2.1個百分點,達到8.7%。

安徽制造,布局未來產業。

深空探測實驗室落戶合肥,聚焦深空互聯網、深空遙感、深空資源利用的空天信息產業園雛形初現﹔“量子大道”分布著數十家量子相關企業,在這裡,誕生了世界首條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和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在推進產業發展過程中,我們建立了由省領導牽頭的10個新興產業發展專班,龍頭企業、資本機構和專家團隊加盟,參與產業發展規劃與政策制定。”安徽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郭浩介紹。

2018年以來,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5%、居全國第五位。2022年,安徽制造業增加值近1.2萬億元,佔全省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6.5%﹔全省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3.8%,佔工業總產值的41.6%。

區域創新能級越來越高

4層樓高、直徑8米、重400噸,這就是人稱“人造太陽”、坐落在合肥“科學島”上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今年4月,EAST成功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403秒,再次刷新世界紀錄。與此同時,“超高溫”“超強磁場”等大科學裝置上匯聚的技術,轉化成了產業成果。

安徽中科太赫茲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基於“人造太陽”上的太赫茲激光偏振干涉儀監測技術,來自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研制出了主動式太赫茲人體成像安檢儀、太赫茲激光透射成像系統,在合肥軌道交通站點,這種安檢設備已經廣泛應用。

科技創新也為新興產業提供了強大引擎。安徽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要省份,不僅有國家實驗室、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高能級創新平台建設,還有12個大科學裝置。從首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首個國家實驗室落地安徽,到“墨子號”“京滬干線”“九章”等國之重器問鼎世界,安徽技術創新不斷突破,衍生出了等離子體、生物、材料等多個產業技術。高科技正在轉化為“鋪天蓋地”的生產力,更多“科技之花”結出了“產業之果”。

科技賦能,傳統產業快速轉型升級。

海螺集團蕪湖生產基地,裝有10多個傳感器的無人駕駛礦車正在奔馳,數字礦山系統根據礦石內的各種元素含量,會自動發出配礦指令。昔日的“灰色水泥”正朝著“綠色生產”轉型,智能化、數字化,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污染能耗。

“安徽剛推出了人才興皖政策的4.0版本,引才力度更大。”安徽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省人才總量突破1100萬,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5萬家,平均每天誕生11家高新技術企業。區域創新能力躍升至全國第七位,連續11年居全國第一方陣。

全省累計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企業5854戶﹔擁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97家,居全國第八位。截至2022年底,安徽6000多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貢獻了全省50%以上的上市企業和80%以上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依托科技領軍企業,組建4家省級創新聯合體,充分發揮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過去3年,全省實施制造業重點領域補短板產品揭榜任務268項,86項攻關任務已成功結題,其中23項任務打破國外壟斷。

產業開放力度越來越大

9月16日,國軒高科位於德國中部大學城哥廷根的工廠,正式下線首款本地產電池產品,標志著這家安徽本土企業開啟了電池生產“走出去”的新布局。

安徽將對外開放的重點,放在產業的開放合作。不僅有國軒高科、奇瑞等本土企業大步“走出去”,也有一些全球領軍企業“走進來”。大眾汽車集團的新能源汽車制造中心落地安徽,在合肥建立了總部之外全球唯一的新能源汽車研發創新中心。

世界制造業大會召開前夕,安徽省委主要負責同志率安徽省經貿友好代表團前往法國、德國,與法國聖戈班集團、佛瑞亞集團以及德國的大眾汽車、大陸集團等尋求在汽車領域的進一步合作,在“投資安徽行(柏林)”推介會上,現場簽署合作項目20個、總金額37.24億美元。“收獲超過預期”,經貿團成員很是興奮。

目前,已有90家境外世界500強企業在皖投資,項目超180個。今年上半年,全省實際使用外資11.9億美元,同比增長33.8%,制造業、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都達到了68%左右。

開放,體現在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本鏈的“四鏈合一”。

去年6月,《“科大硅谷”建設實施方案》出台,通過搭建引進高端人才、匯創新勢能、融國際市場的平台,打造一流創新創業生態。一年多來,累計對接項目資源超1000條、投資機構超150家,落地項目近200個。今年8月4日,“科大硅谷”首批“全球合伙人”正式簽約。這些來自海內外的25家“全球合伙人”,將和安徽一起打造“一棟樓就是一條產業鏈”的創新生態。

開放,體現在主動加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

主動融入長三角“朋友圈”。今年8月,安徽印發《關於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圍繞區域協調、創新協同、產業協作等領域提出70條具體舉措。上半年,滬蘇浙在皖投資在建億元以上項目實際到位資金3652.1億元,佔全省比重的56.2%。

加快“鏈”入全球產業鏈。安徽組織實施“徽動全球”百團出海行動,出海拓市場、促合作、強鏈補鏈。今年上半年,全省實際對外投資12.6億美元,實際對外投資額從2016年全國第十七位提升至第九位。

2018年首屆世界制造業大會上,一段視頻資料曾令與會者嘖嘖稱奇。那是出土於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遺址的一枚5000多年前的石鑽,以難以想象的精度、硬度,彰顯了安徽地區古代制造非凡的工藝水平。而凌家灘遺址中,還出土了一個玉人雕件,上有直徑為0.15毫米的隧孔。0.15毫米,一個僅可供兩根頭發絲穿過的隧孔,在新石器時代是如何穿鑿出來的?對安徽人來說,除了對古人的制造智慧無比驕傲外,更多了一份厚重使命:在邁向“制造強省”的方陣裡,安徽必須當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創造更美好生活,為建設制造強國貢獻安徽力量。

(責編:關飛、常國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