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譙城區:改革拓寬增收路 深耕“三農”繪“豐”景

“農頭”鏈“工尾”, 小辣椒迎來大發展。
鳥瞰譙城新景。
農村“三變”改革,為鄉村振興增添新活力。
推動肉牛養殖高質量發展。
萬畝芍花盛開,大美譙城歡迎您。
火紅的辣椒迎來豐收季,椒農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育好種牛做強肉牛“芯片”,“秸稈變肉”工程正加速推進﹔廢棄敬老院變身新廠房,產業發展帶動增收致富……眼下,行走譙城大地,隨處可見一幅幅農業農村蓬勃發展的“豐”景圖。
火紅辣椒 帶來紅火日子
“今年種了5畝多朝天椒,已經賣了2畝,粗略算一下,每畝地能賣到8000塊,效益真不錯。”說起今年的辣椒收成,譙城區牛集鎮宋庄村村民陳振興樂開了花。
譙城區朝天椒種植有40多年的傳統歷史,具有明顯的資源和生產優勢。近年來,譙城區委、區政府通過實地調查、研究論証,設立譙城辣椒研究院,對亳州地區辣椒栽培模式、種植習慣、地方主栽品種等進行升級、改良,推進全鏈條發展。
2022年譙城區朝天椒種植面積達30.7萬畝,其中套種種植19.5萬畝,畝均效益7000元,特別是小麥朝天椒套種模式,確保了糧食安全,又促進了農民增收,實現了小麥基本不減產、每畝耕地增收5000元的目標。
朝天椒種植屬勞動密集型產業,從育苗、移栽、田間管理到採收等每個環節都需要大量勞動力。
“在家門口幫種植大戶摘辣椒,每公斤0.6元務工費,一天能掙100元左右,手快點,能掙130多元呢。”在宋庄村朝天椒種植基地務工的村民張曉歡說。
牛集鎮分管農業負責人陳金友介紹,該鎮通過“黨支部+企業+基地+農戶”種植模式發展朝天椒產業,並在延伸產業鏈上做文章,鼓勵致富能人購買朝天椒全自動烘干設備,對產品進行深加工,提高朝天椒產品附加值,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發展模式,把小辣椒做成大產業,進一步拓寬群眾的增收渠道。
“今年全區朝天椒種植面積達31.96萬畝,預計畝收益8500元以上,總產值可達27億元以上,為發展長三角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原料供應基地奠定了基礎。”譙城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3年譙城區委、區政府制定了《譙城區推進朝天椒全產業鏈發展的實施意見》,出台了“辣十條”,對朝天椒產業全產業鏈進行獎補,促進朝天椒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譙城小麥套種朝天椒模式,2023年被安徽省農業農村廳作為農業主推技術在全省推介發布。
做強“芯片” 推動“秸稈變肉”
和牛、安格斯牛、大別山牛、皖南牛、梨木贊牛……走進譙城區種公牛站,品種各異的種牛讓人眼花繚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頭自主培育肉牛,體重超過2500斤,是站內體型最大的牛。
“培育這種大型的雜交肉牛,優質種牛凍精是關鍵,當然還要有體格較大的健康無病的受體母牛。”管理人員馬帥指著一頭自主培育的肉牛說,公牛的生產性能是影響牛群遺傳品質的重要因素,也是牛群改良的基礎,是肉牛產業發展的“芯片”。
譙城區種公牛站始建於2011年,佔地61畝,主要開展和牛純種繁育、種公牛冷凍精液生產及地方優質牛種活體基因庫建設等,是全省唯一的國家級良種肉牛種質資源開發利用企業。目前,站裡存欄各類種牛74頭,年生產牛冷凍精液約40萬劑,初步形成了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新品種培育、良種繁育與示范推廣相融合的現代種業創新及運營體系。
譙城區是傳統養牛大區,2022年底肉牛存欄1.96萬頭,出欄2.29萬頭。現有存欄50頭以上養牛場116家,存欄100頭以上養牛場36家,存欄萬頭以上的養牛專業村1個。近年來,譙城區依托種公牛站建設,鼓勵支持農戶發展肉牛養殖和基礎母牛繁育,打造譙城區肉牛全產業鏈發展新模式。
“該種公牛站將對牛舍、採精大廳、實驗室等設施進行全面升級改造,進一步完善種質資源繁育體系,提供高端肉牛種質資源,計劃擴增種公牛群體達80頭以上,年生產優質種牛凍精60萬劑以上,年銷售額達600萬元以上。”譙城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捷介紹,項目建成后,該種公牛站將立足譙城,借助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東風,把種公牛繁育良種輸送到全國各地,通過不斷提升種質質量和服務水平,逐步打響安徽種公牛站品牌,加快推動“秸稈變肉”工程做大做強。
接下來,譙城區還將加強產學研合作,推動飼草飼料生產供應、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畜牧獸醫技術服務保障等一體化科學養殖,做好“秸稈變肉”大文章。同時,對省牛羊產業技術體系亳州試驗站進行改造升級,新建1家千頭良種繁育場,建設萬頭公租牛舍,新建1家萬頭肉牛育肥場,建設1家肉牛飼料加工廠和1家功能性食品預制菜生產企業。其中,預制菜生產企業將以中藥材和特色優質牛肉為原料,生產功能性食品預制菜,突出特色,推進肉牛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盤活“三資” 壯大集體經濟
“通過資源盤活利用,今年村集體收入將突破80萬元,比去年多30萬元。”日前,譙城區古井鎮門庄村黨委書記李磊算了一筆賬,該村通過開展“三資”清理核查工作,共摸排出集體資金50萬元、資源3處、資產8處。“摸清家底后,我們根據每處資產的不同情況分類施策,有的改造成廠房,有的改造成蔬菜大棚,統一公開發包出租。”
今年以來,譙城區大力實施農村集體“三資”摸底、整治、提升、規范工作,採取多種經營模式激活“老三資”,發展“新三樣”,從根本上解決資金不明、資產不清、資源混亂等“三資”焦點問題,真正把資源資產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有效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截至目前,譙城區21個鄉鎮235個村共清理核查出各類資金8704萬元、資產1342處、資源749處。按照《譙城區推深做實“三變”改革助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工作實施方案》要求,有關“三資”情況將被錄入譙城區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平台,並建立產權明晰、權責明確、經營高效、管理民主、監督到位的“三資”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確保“三資”發揮最大效益,避免閑置浪費。
在充分盤活“老三資”的基礎上,譙城區積極探索“振興工廠+振興農場+振興光伏”“新三樣”村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有效推行“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產參股”等多種集體經濟經營模式,著力構建集體經濟收入新的增長極。
按照規劃,從2023年至2025年,譙城區採取振興工廠“50+N”建設模式,每年建設各類標准化廠房50個,每個標准化廠房為村集體創收12萬元左右﹔按需建設烘干房、冷庫、倉儲等項目N個。到2023年底,每村至少建成不少於300畝的集體農場1個,為村集體創收15萬元左右。另外,由譙城區交能公司與村振興公司合作運營,利用各鄉鎮公益性辦公建筑、標准化廠房、閑置坑塘等,因勢利導建設光伏電站,為村集體增收18萬元左右,並合理分配收益,做到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到2023年底,實現全區村集體經濟整體收入1.6億元、村均收入68萬元、集體經濟強村佔比達到50%﹔到2024年底,實現全區村集體經濟整體收入2.02億元、村均收入85萬元、集體經濟強村佔比達到90%﹔到2025年,實現全區集體經濟強村全覆蓋。”譙城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區委農辦主任張民說。
初心不改,奮斗不息。譙城區將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以及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全力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推進農業“兩強一增”行動、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加速宜居村庄建設、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全力激發農村發展內生動力,多渠道促進農民和村集體增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實落地。
本版文圖由中共譙城區委宣傳部提供
來源:安徽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