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法院:人民法庭繪就司法為民“新楓景”
近年來,亳州法院秉持能動司法理念,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全市27個法庭的干警主動融入基層社會治理,通過主動進鄉村、社區開展巡回審判、普法宣傳、法治講堂等活動,變“坐堂問案”為“主動出診”,充分發揮人民法庭定分止爭、化解矛盾的“橋頭堡”作用,把更多矛盾糾紛消滅在萌芽、化解在基層,在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中彰顯法院擔當,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司法的力度與溫度。
利辛法院胡集法庭法官聯合村干部成功調解一起家事糾紛。蔣加磊攝
為矛盾糾紛“做減法”
“多虧了十八裡法庭幫我們做調解工作,事情才得到妥善解決。”說起四個月前的那次意外引發的糾紛,河南省鹿邑縣的劉某對亳州法院法官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今年3月的一天,劉某的兒子在毗鄰的譙城區某村玩耍時,不慎踩到孟某某露天堆放的秸稈堆中,被自燃的秸稈燒傷腿部。劉某認為孟某某要承擔賠償責任:“孩子是因為你堆放的秸稈受傷的,你不賠誰賠?”孟某某覺得自己很冤枉:“孩子是自己踩到秸稈堆裡受傷的,秸稈自燃是意外情況,為啥要我賠錢?”
由於孩子腿部燒傷面積較大,其家庭經濟條件拮據,醫療花費讓這個家庭無力負擔。4月上旬,事故發生地鎮政府聯系到十八裡人民法庭,希望法庭能協助化解糾紛。
一方面,法官張鵬與譙城區法律援助中心聯系,由援助中心指派律師對日后可能產生的訴訟提供幫助。另一方面,張鵬又組織雙方當事人及其所在村黨組織書記就賠償問題進行溝通,共同釋法說理,最終促使雙方就賠償事宜達成一致意見。“並不是說誰鬧誰有理,誰受傷誰就有理。調解也要有理有據,雙方對結果都認可,才能真正做到案結事了人和。”張鵬說。
在距離譙城區十八裡鎮110公裡外的蒙城縣庄周辦事處,一對年過七旬的老哥倆因為換地問題引發糾紛進而對簿公堂。蒙城法院城南法庭把巡回法庭搬進老人的村裡公開開庭審理此案。十裡八村的村民都來看熱鬧。
“矛盾起因簡單,因為出路的問題,結果矛盾逐漸升級,老哥倆其實就是賭一口氣,調解成功的概率比較大。”該案主審法官已經見慣了此類糾紛,對於成功調解此案很有信心。
最終,哥哥因故意設置障礙影響弟弟出行受到了法官的批評。在法官的勸解下,雙方達成了調解協議。
“用我們身邊的事給我們宣傳法律知識,這種做法好!”旁聽庭審的村民表示,在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他們也知道該咋辦了,“首先要遵守法律,可不能賭氣,更不能亂來!”
在廣袤的亳州大地,“楓橋經驗”煥發了新活力。更多的基層法庭干警更加主動地深入鄉村社區開展法律咨詢、答疑解惑以及巡回審判等活動,把司法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
“我們不斷延伸司法服務觸角,讓廣大群眾看到、感受到法官就在身邊。”亳州中院黨組成員、副院長牛淑君介紹,基層法庭“快、靈、准”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有助於把一起又一起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努力用我們干警的‘辛苦指數’換群眾的‘幸福指數’”。
蒙城法院雙澗法庭法官到當事人家中調解贍養糾紛。王思宇攝
為深化訴源治理“做加法”
亳州市是農業大市,有88個鄉鎮(街道),27個人民法庭。這些法庭服務半徑大、服務人口多,基礎設施普遍較差,案多人少矛盾較為突出,贍養糾紛、民間借貸等矛盾糾紛五花八門。據統計,2022年,人民法庭法官平均辦案量超過了300件,全市兩級法院案件審理量更是突破10萬件。
如何發揮人民法庭“橋頭堡”作用,改變案件量持續增長的現狀?有什麼辦法能再往訴訟的前端多走幾步?
“坐等案件上門不如主動出擊。矛盾越小、發現越早,化解的成本就越小,最理想的狀態是止於未發。”亳州中院黨組書記、院長李孝雲介紹,廣大基層法庭干警需要更加積極主動地走進田間地頭、農家院落,走到群眾身邊,以深化訴源治理為著力點,努力實現“源頭端”抓預防、“訴前端”促多元化解、“訴訟端”尋求最優解,不斷提升廣大群眾的滿意度和司法獲得感。
於是,“一村一法官”工作模式建立起來了,擇優選聘了212名駐庭調解員,組建“法官+法官助理+駐庭調解員”團隊,由包保聯系法官帶隊下沉開展活動﹔對農民群體推出“昏約鄰裡”解紛模式,實現矛盾糾紛就地就近化解﹔選取宅基地糾紛、民間借貸等農村多發矛盾糾紛開展巡回審判,選取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案件“以案說法”﹔實行“政法委員+法庭+派出所+綜治辦+司法所+屬地屬事主體”工作機制,對矛盾處理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信訪隱患,及時提請當地黨委、政府召開聯席會議,會商研究解決方案。
“有些矛盾糾紛看著不是法院的事兒,但如果不及時處理任由其發展升級,可能還是會到法院打官司,還是你的事兒!”從坐等案件上門到主動進村入戶,渦陽縣花溝法庭庭長張蕊覺得這樣的改變很有必要,“通過主動走訪排查訴訟隱患、普法宣傳等方式,能把很多矛盾糾紛化解在未發,也為我們減輕了將來可能會出現的辦案壓力”。
為群眾司法獲得感“做乘法”
訴源治理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亳州法院在深化訴源治理實踐中,注重抓前端、治未病源頭施策的同時,以“黨建+周末村居法庭”為依托,與基層黨組織開展結對共建活動,構建“源頭治理、調處優先、訴訟斷后、多方協同”的源頭化解糾紛工作格局,發揮社會各方力量的協同作用,不斷擴大破解基層治理難題的“朋友圈”。
7月5日,83歲的孫某某來到蒙城法院雙澗法庭,其因贍養問題將四個子女送上被告席。
考慮到孫某某年事已高,思維不清,語言表達不明,行動不便,法官主動為他申請法律援助,並和老人所在社區進行聯系。了解到孫某某獨居且沒有生活來源,四個子女在照顧老人方面存在的分歧后,法官聯合社區干部對四個子女分別進行了釋法析理:“不論你家老人是不是存在一些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他沒有生活自理能力了,你們不贍養,這是違法行為!再說,你們孩子會不會學你們的樣子,到你們老的時候,他們也不養你……”最終,四個子女承認了錯誤,就如何贍養孫某某的問題達成一致。
無獨有偶。家住利辛縣胡集鎮爐楊村年過八旬的張老太太也遇到了和孫某某類似的贍養問題,最終在法官和當地村干部的共同調解下,兩個兒子達成和解,並就張老太太的贍養問題達成一致意見。“還是你們有辦法,我這會能睡上踏實覺了。”張老太太握著法官的手不住地道謝。
“很多問題如果依靠我們法庭‘單打獨斗’不一定能順利解決,鄉村社區就是一個熟人社會,要發揮好基層干部、鄉賢等調解力量,矛盾糾紛往往就相對容易化解。”蒙城法院雙澗法庭庭長邸建介紹,通過村干部說“理”、鄉賢講“情”、法官釋“法”,讓“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成為現實。
針對農村“天價彩禮”“瑣事生案”“維護婦女兒童權益”“電信詐騙”等多發性社會問題,選取婚約彩禮、家庭暴力、相鄰關系、養老詐騙等典型案件開展巡回審判,邀請村干部、村民、“鄉賢”“鄉村明白人”旁聽﹔針對近年來農村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多發態勢,聯合教育、團委、婦聯等部門,打造“與你同行 法護未來”關愛留守兒童法治教育基地,開展多種形式的防溺水、防性侵、反校園欺凌等宣傳活動……
自今年3月以來,27個基層法庭共開展涉及贍養糾紛、宅基地糾紛等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巡回審判活動87場次,普法宣傳活動340余場次,化解糾紛及信訪案件880余件,服務群眾3萬余人次。
今年8月初,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公布首批“楓橋式人民法庭”名單,譙城法院古城法庭、渦陽法院花溝法庭、利辛法院望疃法庭和蒙城法院雙澗法庭均“榜上有名”。(李錦文 周臘梅 蔣加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