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泉秋天的第一口烤全羊

四時俱可喜,最好新秋時。8月8日立秋秋天的第一口烤全羊吃了嗎?
滋滋冒油烤全羊
烤全羊是臨泉縣瓦店鎮特有的美味佳肴,一百多年前就已成為臨泉宴席上的一道名菜。
“這烤羊肉,金黃色裡冒著油,勾人食欲,香氣四溢,讓人垂涎三尺。” 臨泉縣姜寨鎮村民劉廷山一邊品嘗烤全羊,一邊贊嘆,“吃起來,烤全羊外焦內酥,外邊的肉有嚼勁,像嚼牛肉干一樣﹔裡面,肉質細膩鮮嫩,香哩很。”
烤全羊。杜建龍供圖
到瓦店吃烤全羊,許氏烤全羊不容錯過!作為當地頗具名氣的一家飯店許氏烤全羊目前已傳至第六代,烤全羊技藝被列入縣級非遺保護名錄。
“我自幼跟隨曾祖父、祖父學習烹飪技術,多次到專業廚師學校學習技藝。”今年49歲的許連學是許氏烤全羊技藝第五代傳承人,曾專程到內蒙古自治區學習烤全羊技藝,虛心請教當地廚師,學成后加以改進創新,既具內蒙古地道的烤全羊風味,又形成了瓦店許氏烤全羊特色。
“近百年來,我們家族烤全羊在秉承傳統技藝的同時,博採眾長,精益求精,以色、香、味、形俱佳而聞名。”許連學說,“多年下來,形成了選料精、配料細、輔料全、形態美、味道鮮、口感嫩六大特色。”
羊肉湯配個燒餅饃
據瓦店鎮宣傳委員李丹介紹,目前瓦店鎮主打山羊美食的飯店有20多家,除許氏烤全羊外還有擅長做羊肉湯、鹵羊蹄的趁新羊肉湯館。
“熬制羊肉湯,一定先別放鹽!”趁新羊肉湯館業主李趁新介紹,用地鍋柴禾燒的羊肉湯最好,撈出血沫后,投佐料下鍋,熬制40分鐘即成。“食用時,取湯鍋中熟羊肉和羊雜,切碎放入碗中,盛上羊湯,加上蒜苗末、香辣油,就能食用了。”
走在瓦店街上,一股股噴香的燒餅味兒順風飄來,瞬間被吸引了——吊爐燒餅,瓦店人稱“燒餅饃”。剛出鍋的吊爐燒餅,黃澄澄、金燦燦的,香味扑鼻,色香味俱佳,看著就撩人食欲。
“在瓦店街上,最有名的當數老侯燒餅,已經有60多年歷史了。”李丹介紹,“瓦店集周邊的村民都知道他家燒餅好吃,趕集都要帶回家幾個。”
侯超廣今年54歲,從小在父親侯成章的耳濡目染下,學會了打燒餅手藝。
“打燒餅是個辛苦活,天剛蒙蒙亮,我就起床干活了,和面、發酵,把五花肉剁成肉泥,再加上芝麻、鹽,提前准備好食材、配料,一道工序都不能少。”侯超廣說,打燒餅也是個技術活,爐內溫度高,必須動作麻利。
“貼燒餅坯子,首先要穩,往爐裡送坯子時,手不能抖,動作要干脆,一氣呵成。兩三分鐘,外酥裡嫩的燒餅就出鍋了。”
隨著電商業發展,許多在外打拼的瓦店人也能吃到老侯家的吊爐燒餅了。雖然老侯燒餅目前還沒開網店,但可以通過微信或托親戚朋友代買。收到燒餅,熱一下即可食用。
斗羊比賽“嘭嘭嘭”
臨泉的羊肉為啥好吃?羊不一般,好斗!
前段時間,臨泉縣第十三屆山羊美食文化節暨第二屆嗩吶文化藝術節舉辦,上午10時許,萬眾期待的斗羊大賽開始。來自臨泉及河南新蔡、沈丘等地的斗羊人牽來60多隻山羊參賽。
斗羊。杜建龍供圖
這些斗羊,個個一副“狠勁”,長著粗壯的角,留著“大胡子”,瞪著眼睛。上台后,它們昂首挺胸,“信心”滿滿。
比賽開始,兩隻斗羊先“打量”對手一番,隨即,不約而同后退幾步,后蹄立地,前蹄抬起,傾斜著身子、卯足了勁,猛地沖向對方。
隻聽“嘭”地一聲,兩隻斗羊的前額和犄角硬碰硬,撞在了一起!那氣勢,充滿了力感和斗志。
碰撞一次,勝負難分﹔抵頭較勁,退后再斗,“嘭”“嘭”“嘭”……就這樣,幾個回合下來,總有一隻斗羊或累癱在舞台上,或落荒而逃。精彩的對抗、滑稽的場面,贏得觀眾陣陣喝彩、掌聲不斷。
瓦店鎮養羊大戶李漢林養了五六百隻山羊。此次斗羊大賽,他的“愛將”得了一個三等獎。
“瓦店是臨泉縣山羊大鎮,當地百姓自古就有養殖山羊的傳統。”李丹說,由於山羊多是自然放養,吃地上的草、喝河裡的水,個個長得膘肥體壯、毛色發亮。
因此,各地羊販子都喜歡到瓦店收羊,逐漸興起了山羊交易市場,並帶動了當地斗羊比賽活動。
自2009年以來,瓦店斗羊比賽已舉辦了13屆,成為臨泉縣的一項品牌民俗活動,不僅提高了養殖戶的積極性,還促進了當地商貿經濟發展,給人們帶來很多樂趣。
2013年,“瓦店斗羊”被列入第三批阜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嗩吶聲聲傳鄉音
吃飽喝足,耳朵也來享享福。
“黃銅檀木尊身塑,圓口長脖掌上擎。可道人間今古事,能學百鳥木中鳴。”在文化藝術節上,瓦店鎮高樓村黃家嗩吶班的十多名學員,忙得不亦樂乎。
他們每天登台演出,為鄉親們帶來一曲曲嗩吶節目。在高樓村1600多名村民中,四分之一的人會吹嗩吶,嗩吶演藝班達60多個,被稱為嗩吶村。
“在俺村,幾乎每人都能吹上兩曲,也不存在嗩吶擾民問題。”37歲的黃磊是高樓村黃家嗩吶班的第十代傳承人,也是臨泉嗩吶縣級非遺傳人、安徽皖派嗩吶藝術研究院副秘書長。
“過去,傳統嗩吶藝人會吹會演,但不會說,更不會教。”黃磊說,相較而言,自己掌握了一些樂理知識,有能力把嗩吶技藝更好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學會吹嗩吶。
現在,在黃磊嗩吶班長期學習的有40多名學生,還有不少嗩吶藝人專門前來請教嗩吶技藝。
“村裡嗩吶班子不少,演一場收入一兩千塊錢﹔趕上春節旺季,每場演出能收入五六千塊錢。”黃磊介紹,“在瓦店鎮,嗩吶已成為一個產業。一個嗩吶班子,一年差不多能接200多場演出﹔比較出名的,每年能演300場左右。”
“目前,嗩吶已成為高樓村的一張名片。”瓦店鎮宣傳委員李丹說,“吹嗩吶、演節目,帶動了當地四五百名村民就業增收。”(杜建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