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落滿盤活 安徽科創“新定式”

不久前,2023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在合肥舉行。會上,“科技創新”一詞被屢屢提及。科技創新,長三角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這一點,在安徽尤為突顯。
“定式”,圍棋術語,指的是棋手在對弈過程中的布局。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一盤棋”,那麼安徽有著怎樣的“定式”呢?
支持國家實驗室、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發展,建設數量位居全國前列的大科學裝置﹔推動大科學裝置“沿途下蛋”,賦能全省新興產業……這是近些年安徽科技創新的特色“定式”。
當下,安徽科技創新邁入新階段。一年前的今天,安徽省人民政府印發《“科大硅谷”建設實施方案》。以此為肇端,安徽科創有了“新定式”。
科大硅谷服務平台公司。宋炎駿攝
傳承與創新
“新定式”的故事,得從傳承講起。
在安徽科技創新史上,中國科大寫下了濃墨重彩一筆。
自上世紀60年代末從北京南遷至安徽合肥,省、校就開啟了一場雙向奔赴。一邊,安徽秉持“怎麼支持都不為過”的理念支持中國科大發展。另一邊,學校眾多前沿科技成果就地轉化,默默地改變著當地產業結構。
如果沒有中國科大,安徽科創定將失色不少。
“聊時局”獲悉,建設“科大硅谷”,就是要傳承校地間共生互榮的親密關系,把中國科大的科學精神、創新基因與安徽科創緊密相連。
安徽的初衷是:“科大硅谷”為中國科大等高校院所師生、校友打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同時,高校院所也為地方輸送寶貴智力資源,就地轉化科研成果。最終,形成一片享譽世界的高科技產業聚集區——一如大洋彼岸的美國硅谷。
伴隨著傳承的,往往是創新。之於“科大硅谷”,創新集中體現在空間布局上。
“科大硅谷”規劃了“一核兩園一鎮”。從功能上看,它們各有千秋:地處合肥高新區的核心區將布局一批高品質創新創業平台﹔位於合肥市蜀山區、合肥高新區的蜀山園、高新園“兩園”主要服務中國科大師生的成果轉化和創業﹔“一鎮”即“訊飛小鎮”,將建造“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融的科創小鎮。
雖然定位有差異,但它們使命相同,即用好政策工具,聚焦創新成果轉化、創新企業孵化、創新生態優化,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示范工程。
“新定式”的新,還體現在運營架構上。據了解,運營“科大硅谷”的既不是事業單位,也不納入國有控股企業管理序列。
“這決定了我們的運營模式更加市場化、方式更加靈活。”“科大硅谷”運營單位、科大硅谷服務平台公司董事長吳海龍透露,在此基礎上,“科大硅谷”正招募“全球合伙人”,讓高水平團隊運營各片區細分單元,“一個單元就是一個創新體,它可以是一片區域,也可以是一棟樓。”
傳承與創新,勾勒出“科大硅谷”的歷史底蘊和現實打法。一盤“科創大棋”,拉開了陣仗。
位於“科大硅谷”核心區的中安創谷。宋炎駿攝
成績與成就
成績從來不等於暢想,但卻是驗証暢想的有效工具。
一年光景,“科大硅谷”成績如何?想要得到答案,不妨從三個角度切入。
首先,是校友資源和優質項目的對接、挖掘。這是匯聚創新力量的重要一環。
“科大硅谷”累計對接校友3000多人次,投資機構100余家﹔項目方面,今年日均對接科創團隊5個、日均落戶項目1個。目前,共有產業化類、平台類、成果轉化類、基金類、合伙人類在庫項目932個,其中已落地370個。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科大90%的賦權試點項目,選擇在“科大硅谷”轉化,這再一次驗証了其與中國科大的親密關系。
其次,是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安徽曾提出,把“科大硅谷”打造成為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今天,“試驗田”作用初步顯現。
“‘科大硅谷’與屬地政府、重點產業鏈專班、科技成果轉化專班、高校院所、片區載體運營單位共擔指標、整體聯動的模式,讓業界耳目一新。”業內人士評價道。
再次,是匯聚各路資金。
創新創業,離不開資金扶持。聚集在“科大硅谷”的多為早期科創項目,對資金的需求更為迫切。
“聊時局”得知,為匯聚各路資金,首期注冊規模15億元的“科大硅谷”引導基金已經設立。它聚焦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半導體、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型顯示等新興產業,致力於“投早、投小”,為科技成果轉化“最初一公裡”掃除資金障礙。未來,引導基金總規模將達300億元。
“‘科大硅谷’給了我們全方位支持。在這裡,團隊‘離市場更近’,科研成果轉化更加便捷。”安徽應用數學中心執行主任楊周旺說。眼下,脫胎於中心科研成果的創業項目“下一代工業軟件幾何內核”已經面市,贏得了市場認可和好評。
短短一年,“科大硅谷”成就自己的同時,也給地方添上了一抹艷陽。
今年初,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2022年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綜合評價結果。合肥高新區在169個國家級高新區中位居第7,較上一年上升一位,連續九年穩居全國十強。
另一邊,在日前發榜的賽迪創新百強區榜單中,蜀山區位列全省第一、全國第27。
放大觀察尺度,“科大硅谷”還為合肥乃至安徽的科創進階貢獻力量。2022年,安徽區域創新能力躍升至全國第7位,連續11年位居全國第一方陣。
一年光景,成績與成就,是對參與者的最好回饋,是“科大硅谷”澎湃向上的最佳注腳。
位於“科大硅谷”蜀山園的硅谷大廈。蜀山科創集團供圖
今天與明天
歷史的車轍滾滾向前,時代的印記總是留痕其中。
在科技創新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擺在“科大硅谷”面前的是更大的機遇和挑戰。
一方面,科創已然成為各地發力爭先進位的支點。在這般背景下,坐擁基礎、嘗到甜頭的安徽不遑多讓。當前,安徽正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征程中,作為“新定式”的“科大硅谷”,肩上重擔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科大硅谷”的近期發展目標,也並非“唾手可得”。
安徽提出:到2025年,“科大硅谷”匯聚中國科大和國內外高校院所校友等各類優秀人才超10萬名﹔形成多層次基金體系,基金規模超2000億元﹔集聚科技型企業、新型研發機構、科創服務機構等超1萬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000家,上市公司和獨角獸企業50家以上﹔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成果,成為全國科技體制創新的標杆。
這些,都倒逼“科大硅谷”繼續一路狂奔。
從實踐來看,今天的腳踏實地和仰望明天的星空同樣重要。“科大硅谷”正立足當下,展望未來。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科大硅谷’建設的關鍵之年。”吳海龍告訴“聊時局”,接下來,將通過實施“合伙人”招募、創新中心建設、科創金融創新、科技招商淘金、專業服務賦能、品牌傳播提升“六大計劃”,把“科大硅谷”打造成為創新創業者的圓夢熱土,以及科技創新策源、新興產業聚集的科、產、城融合示范區。
好在,“科大硅谷”並非單打獨斗。
5月26日,合肥市發改委、合肥市財政局聯合印發《支持“科大硅谷”建設若干政策實施細則》,圍繞鏈接全球創新資源、建立新型研發模式、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鼓勵科技創業、匯聚創新創業人才、創新投融資模式6個方面,出台27條支持政策細則。“其中,部分條款做到了國內最優或最佳。”合肥市發改委副主任闞偉說。
此外,圍繞“科大硅谷”建設,業界紛紛支招並表達合作意願。
在5月底舉行的天下徽商圓桌會議上,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倪澤望說:“‘科大硅谷’的建設,需要設立一個能夠讓科學家、投資人和政府相互共贏的機制。”基石資產董事長張維表示:“需要硬科技大企業和杰出企業家來推動‘科大硅谷’建設。”
……
在接連利好驅動下,“科大硅谷”的明天將收獲怎樣的新成績?各界紛紛報以期待。
“定式”,意味定勢。“新定式”下的安徽,科技創新必將勢不可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