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幼師反復干咳 竟是得了這種罕見病

26歲的幼師張女士因反復干咳來到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門診就診,經診斷竟是得了一種罕見病——淋巴管肌瘤病。中國科大附一院多學科聯手,對症治療半年后,張女士已沒有明顯不適,不再干咳,影像學檢查提示,腹部的病灶也顯著縮小。
順藤摸瓜 明確診斷
26歲的幼師張女士因為反復干咳2周在2022年7月來到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門診就診。主任醫師胡曉文在詳細詢問張女士的病史並查看她的肺部CT后發現,張女士的肺部有大量類圓形囊狀病變。患者還年輕,從不吸煙,基本可以排除慢阻肺、肺氣腫。家裡也沒有人得過肺病。胡曉文意識到張女士很可能是患上了一種罕見病,淋巴管肌瘤病(lymphangioleiomyomatosis,LAM)。
據胡曉文介紹,LAM好發於育齡期女性,是一種以肺部彌漫性囊狀病變為主、侵犯累及多系統的罕見病,(發病率約1/20萬)。臨床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咳嗽、咯血和氣胸,同時常常伴有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腹部淋巴管平滑肌瘤等肺以外的臟器或組織受影響的情況。隨后,張女士的腹部和盆腔CT提示,腹膜后有約7公分的團塊狀低密度影。綜合判斷,符合LAM病的肺外表現。
由於LAM病的患者通過檢查發現有腎臟或腹膜后的腫塊,被認為惡性腫瘤,腫塊切除后,患者的呼吸道症狀不僅沒有得到緩解,反而可能加重,對患者傷害很大。
“LAM病的臨床表現就好比一根藤上結了好幾個果,光找到一個果、一切了之沒有用,必須順藤摸瓜,明確診斷、找到病因才是關鍵”,胡曉文解釋道,過去,臨床上一般需要通過肺活檢等有創檢查才能診斷,但由於對LAM病的認識有限,再加上大部分患者畏懼做這樣的檢查,診斷不明甚至誤診時有發生。
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近年來的研究已經証實,通過外周血血管內皮生長因子D(VEGF-D)濃度檢測建立診斷,能有效避免大部分LAM病患者的肺活檢或腎切除。隨后的VEGF-D檢測結果顯示,張女士體內的VEGF-D水平是正常人的5倍,証實患有LAM病。
多學科聯手 對症治療
胡曉文介紹,近年來的研究表明,LAM病患者TSC1/TSC2功能缺陷或喪失導致mTOR信號通道異常激活,促使細胞異常增殖和活化。西羅莫司可以通過阻斷mTOR下游激酶的活化,發揮特異的mTOR靶點抑制作用,因此被認為對LAM治療有效。
目前,中國科大附一院已常規開展20多例相關治療,效果良好。經過多學科會診,口服西羅莫司同時密切監測體內藥物濃度,治療半年后,張女士已經沒有明顯的不適,不再干咳,影像學檢查提示,腹部的病灶顯著縮小。這一結果不僅驗証了腹膜后淋巴管平滑肌瘤的診斷,也最大程度避免了手術對患者的損傷。
多學科門診服務
讓呼吸罕見病患者有處可醫
胡曉文表示,對於LAM病這種罕見病,早期明確診斷和科學治療是診治難點。中國科大附一院胡曉文教授團隊在安徽率先開設呼吸罕見病門診,同時聯合醫院泌尿外科、皮膚科、胸外科、影像科、病理科、藥學部等多個學科開展呼吸罕見病多學科門診服務(MDT),現已確診LAM病30余例以及BHD綜合征等罕見病近百例。通過多學科協作、綜合管理,顯著改善患者病情,也讓更多的呼吸罕見病患者有處可醫,帶來新生希望。
團隊合影
呼吸罕見病多學科診療團隊
呼吸罕見病門診:胡曉文主任醫師
門診時間:周四上午
門診地點:合肥市廬江路17號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1號樓1樓
呼吸罕見病多學科診療門診:由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胡曉文主任牽頭,包括影像科韋煒主任、皮膚科劉金麗主任、泌尿外科肖峻主任和胸外科江賢亮主任等專家。
門診時間:周四中午
門診地點:合肥市廬江路17號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門診4樓
(王月 方萍/文 方詠 胡曉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