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一院:骨質疏鬆防治 遠離3個誤區

骨質疏鬆是一種常見的全身性代謝性骨病,骨組織有正常的鈣化,鈣鹽與基質呈正常比例,以單位體積內骨組織量減少為特點。通俗來講,正常骨骼類似於9孔的煤球,其水、煤、泥的比例是一定的,而骨質疏鬆時的骨質比例也是一樣的,不過煤球變成了12孔甚至15孔。
骨質疏鬆多見於45歲絕經后婦女和60歲以上老年男性。疼痛、脊柱變形和發生脆性骨折是骨質疏鬆症最典型的臨床表現。
疼痛:患者可有腰背疼痛或周身骨骼疼痛,勞累運動后疼痛加重或活動受限,嚴重時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難。
脊柱變形:主要出現老年人的身高縮短和駝背,脊柱畸形和伸展受限。
脆性骨折:輕微創傷、輕微跌倒,甚至擰瓶蓋、打噴嚏都會引發骨折,以脊柱、髖部和前臂為好發部位。
“診療過程中常常發現人們對骨質疏鬆這一常見疾病的認知存在明顯不足,甚至進入了防治的誤區。”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關節骨科主任醫師殷浩博士列出了最常見的幾個誤區,以提醒大家更好的防治骨質疏鬆。
誤區一:骨質疏鬆是常見於老年人,與年輕人無關
骨質疏鬆可分為原發性骨質疏鬆和繼發性骨質疏鬆。原發性骨質疏鬆主要見於45歲絕經后婦女和60歲以上老年男性,一般認為這些人屬於生理性衰老,並無明顯基礎疾病。
對於有些患者,如紅斑狼瘡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長期使用激素、慢性腎病、妊娠期哺乳期營養補充不合理、長期熬夜酗酒等,都可能造成骨質疏鬆,這類患者屬於繼發性骨質疏鬆。
殷浩博士表示,骨質疏鬆並非老年人的專利,即使是年輕人也可以罹患骨質疏鬆,需要關注自身健康。
由於骨質疏鬆是相對於既往骨量的減少,因此醫學上有個名詞叫做“骨峰值”,即骨量最高的時刻,多數見於30-40歲,隨著年齡增長,骨量逐漸下降。所以,預防骨質疏鬆一定要盡早。
誤區二:補鈣就能防治骨質疏鬆
鈣是骨質的重要成分,補鈣是骨質疏鬆治療的基礎治療。基礎治療類似於一個人要當運動員,吃飯是基礎,但吃得再多再好,也當不了一個合格的運動員,因為后者還需要長期、科學的訓練等。
骨質疏鬆的治療不能等同於補鈣。首先,補鈣一般要求和維生素D同時進行,才能促進鈣質的吸收﹔其次,骨質疏鬆症的治療是綜合治療,包括多嗮太陽、運動提高骨量、增強骨強度和預防骨折等。“調整飲食、合理用藥、堅持鍛煉、做好防護,這些措施都要有。”殷浩博士提醒,單純補鈣並不能防治骨質疏鬆。
誤區三:骨質疏鬆容易骨折,一定要少動
骨質疏鬆最大的危險就是骨折,這類骨折愈合慢、危害大,甚至導致臥床不起,危及生命。但為了防治骨質疏鬆並不是要較少運動、甚至放棄運動。相反,科學合理的運動對骨量減少裨益多多,恰當的運動如太極拳、游泳、跑步、快走等能夠減少骨流失、提高身體協調性,甚至能防止跌倒。缺乏運動反而會導致骨量丟失,骨質疏鬆很快就來“敲門了”。(合肥市一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