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地市新聞>>宿州

聚力打造“一城兩區三基地” | 大宿城:人民城市的建設實踐

陳成光 梁西德
2021年10月07日10:54 | 來源:宿州發布
小字號

       民為城本,民心所聚,城必興焉。

  今年8月,浙江理工大學紡織材料化學與物理工學碩士郝治偉回到家鄉宿州,成為一名普通的公務員。他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上著述論說,是“笑傲”同儕的學術新星。他回到宿州的選擇引起極大轟動——宿州在哪裡,能讓這位“一戰封神”的學術“小牛”青睞有加?

  “我覺得這些年家鄉變化非常大。本來宿州就具有區位優勢,再加上交通基礎設施完善,來往很多中心城市都非常方便,所以我相信未來發展一定還有很多想象空間。”郝治偉如是說。

  “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白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白天亂糟糟,晚上黑漆漆”“車上顛簸醒,原來進城了”……曾幾何時,宿州人在外地羞於承認自己是宿州人。那時,宿州寂寂無名,沒有存在感,似乎只是一個地理名詞,也似乎沒有人在意她在哪裡、到底怎麼樣?

  顏值和氣質兼修的大宿城

  而今的宿州已舊貌換新顏,一股股蓬勃發展之勢扑面而來。體育館、科技館、檔案館、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城市規劃館、市立醫院、市政務服務中心等“五館一院一中心”地標性建筑相繼建成,城市道路縱橫交織,公園游園隨處可見,老舊小區搖身變為現代化社區,環城河經過改造成為鑲嵌在老城區晶瑩剔透的“項鏈”……城市變得宜居宜業,居者更怡心、業者更悅心,城市品質的全方位改善提升讓宿州找到了信心。2020年,宿州全國文明城市“首創首成”,以城建帶創建、以創建促全面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

  這五年,市委、市政府始終把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理念貫穿於大宿城建設全過程,作為主題、主線和工作導向,按照“戰略眼光、為民情懷、繡花功夫、工匠態度、精品意識、擔當精神”的城市建設工作要求,把最優最好的資源留給百姓,讓最美最好的環境由市民享用,聚焦城市能級提升、文明城市建設、生態環境保護、民生福祉改善四大任務,圍繞基礎設施、住房保障、綠化景觀、公共公益四大板塊,投資近千億元,實施650多個項目,統籌推進“路”“水”“園”“房”建設,實現了城市框架持續拓展、城市面貌持續改善、城市能級持續提升、城市功能持續完善、城市品質持續提高,為加快建設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宿州提供堅強保障。

  一座顏值和氣質兼修的大宿城,讓老百姓在家門口生活得更舒心、更方便、更美好。

  以路興城:建設互聯互通的暢捷城市

  國慶前夕,好事連連。西外環正式通車,銀河一路東延即將竣工。這是宿州人民翹首以盼的喜訊。

  西外環是宿城大外環實現閉環貫通的“最后一環”,全長21.25公裡,路面寬44米,總投資15.58億元。至此,長達61.3公裡的大外環全線貫通﹔外環線內城市用地面積達252平方公裡,拉成了大城市的框架。

  西外環

  銀河一路東延工程是實現主城區與城東新區無縫對接的高架橋路,全長2.2公裡,路面寬66米,總投資13億元。銀河一路西延正在強力推進,拂曉大道至西外環段計劃年底前竣工通車。根據市城鄉建設指揮部工作安排,銀河一路東延二期工程也將在年底前啟動建設。待東至東三環、西至宿淮交界處全線建成后,銀河一路總通車裡程將達22公裡,成為名副其實的宿州第一長街。

  大外環跨京台高速、越京滬鐵路、飛架沱河,發展板塊連接更加緊密,對接更加順暢﹔銀河一路東延一橋飛架東西,是東向發展的“龍頭”工程,新城、老城輻輳相成,聯動發展,各項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這兩條民心路雙向八車道,是城市快速通道、重大貫通樞紐工程,寄寓著市委、市政府大宿城發展戰略的全面通盤考量,以及徹底打破發展“瓶頸”的決心。

  多年來,宿城發展的東西方向分別受到京滬鐵路、京台高速的限制,就像一個人的兩個肩膀,被死死地卡在了高速和鐵路過境線中間的狹長區域。縱是“武林高手”,少了閃轉騰挪的場地,也施展不出一身的好本領。劈開枷鎖桎梏,打通“任督”二脈,方能龍游大海、鯤躍九天。

  交通,是人流、物流、資金流暢通的血脈,是市場、產業、要素鏈接的橋梁,也是民情、民意、民心關注的焦點。交通通,則氣血通﹔交通通,則“任督”二脈通,城市的生命活力通。

  從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中借勢,在省委皖北振興中借力,於“一城兩區三基地”中深耕細作,宿州交通事業獲得大發展,逐步建成主城區“一小時交通圈”。

  以符離生態大道、206國道改線等為代表的重大道路交通工程建成投入使用,進一步凸顯了宿州“四省交界、九州通衢”的區位交通優勢,打開了城市南北發展的主通道。以銀河一路東延、唐河路東延、紡織路東延、勝利路東延、火車站站前廣場、宿州火車站改建“一站三場四路”為代表的“東進、西優”工程,打通京台高速和京滬鐵路形成的區隔,形成東西互補、互濟、一體化融合發展的快速通道。

  宿州站新建站房效果圖

  道東地區一直是城市發展的短板,是東向發展必須深耕厚植的關鍵區域。啃下“硬骨頭”必須用“鐵榔頭”。“一站三場四路”涉鐵工程總投資50多億元,沉甸甸的投資形成沉甸甸的重拳,一拳打得局面開,宿州城東變“浦東”。按照“一體建設、統籌推進”原則,宿州火車站改造工程、宿州火車站站前廣場工程、勝利路東延工程將於2022年底前同步建成使用,唐河路東延2022年9月底前建成通車,紡織路東延2022年12月底前建成通車。

  幾年來,宿城圍繞老百姓出行堵、停車難、開車繞等“城市病”,以路點題,順藤摸瓜,下足“繡花”的功夫,用足“抓鐵”的勁頭,加密支路網、打通“斷頭路”、修建停車場,逐步暢通城市“微循環”,不斷提升城市能級和品質。

  滴水穿石,久久為功。宿城先后投資近90億元,建設115條120.8公裡“小路”“斷路”“支路”,實施城市道路“白改黑”改造200多萬平方米,打通城市的堵點和斷點,形成與城市主次干道的有效搭接和銜接。在此基礎上,好事更好,堅持單建和配建相結合,每年新增停車位8000個左右,主城區建成停車泊位21萬余個,智慧停車平台上線試運營,2021年12月份正式向市民開放,有力緩解了城市交通擁堵和市民出行不便的問題。

  改造后的銀河一路

  周庄路和薛園路是縱橫廣源繽紛城安置區與薛園安置區的兩條支路。當有人質疑有沒有必要在安置區建設通行兼具美化、亮化、綠化的高標准道路時,市裡已一錘定音:“最優最美的環境就是留給老百姓享用的,不能因為是安置區就降低了建設標准。不但要馬上建設,還要高質量嚴要求建成精品工程。”如今,兩條支路建成投入使用,加之已有的老路網,已形成“三橫三縱”的區域加密路網格局。回遷戶王大爺開心地說:“道路四通八達,出行舒心又順心,我們老百姓得到了真正的實惠。”夜晚降臨,周庄路上的明月橋在燈光的掩映下顯得格外雅致和美麗,成為周邊居民休憩流連之地,也是網紅打卡地。

  路在腳下,通向人民的心裡。家住港利小區的梁先生對身邊的變化有著生動的評價:“以前出門都是繞著走,現在可以‘橫’著走,朝哪兒都能走得通。”這種自豪之情就是最好的贊譽。

  以園建城:建設詩意棲居的公園城市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統計,綜合公園個數、公園面積、公園綠地面積等因素,在全國主要城市公園數量排行榜中,安徽隻有兩座城市進入了前100名,其中合肥名列第42位,宿州位居第72位。

  這不是天上掉餡餅的意外驚喜。沒有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近年來,宿城堅持“三環鏈城、四帶穿城、五苑抱城、百園融城”的公園建設體系為導向,持續推進公園體系建設,按照“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園林綠化建設標准,不斷提升文化品質內涵和人居環境品質。

  街頭游園是優化生態環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抓手,也是堅持共享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發揮著民生幸福的“橋頭堡”和“觀禮台”的作用。

  文園

  近年來,宿城堅持“三環鏈城、四帶穿城、五苑抱城、百園融城”的公園建設體系為導向,持續推進公園體系建設,按照“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園林綠化建設標准,以“小游園”彰顯“大民生”,不斷提升公園綠地文化品質內涵和人居環境品質。

  從最開始的三角洲公園,到新汴河景觀帶、迎賓公園、植物園、方園、樂湖公園、老二中廣場游園……宿州鉚足了勁建成了118個公園、街頭游園和口袋公園,總面積近1000多萬平方米,形成“出門見綠,開窗見景”的城市格局,城市變美了、變綠了,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也越來越強。在全國文明城市滿意度測評中,百姓對公園城市建設的滿意度最高。

  新汴河游船碼頭

  “大椅子”地塊在2020年9月拍出了同期樓面的最高價,被稱為寸金寸土的黃金地帶。周邊區域地價一時間水漲船高,一路相隔的東南角地塊也早被市場“覬覦”很久,許多開發商都在打聽什麼時候挂牌出售,起始價大概是多少。翹首以盼的實錘消息是,市委、市政府要在此處建設街頭游園。一時間,公眾議論紛紛,認為政府損失大了、得不償失,沒有必要在這麼好的地塊建設公園,可以另選他址。

  市委、市政府的態度是,人民城市就是要為人民,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先決條件。汴北政務廣場、方園、奧園、文園、鐵路公園等近10個公園都建在黃金地段。政府的出讓金少收了,但收獲了民心和口碑。

  針對城南片區公園活動場所偏少的實際狀況,市委、市政府大手筆拿出坐落於迎賓大道南側、南二環路北側、通濟二路東側、陳河以西的成熟地塊1號地、2號地和3號地,總計約14.5萬平方米,建設包含地下和生態停車場、綜合服務中心、健康跑道、多功能籃球場、兒童樂園、休閑驛站等內容的健身娛樂大型公園。目前,2號地已建成﹔1號地11000平方米地下停車場已建成,正與3號地同步進行地上景觀和配套設施建設,預計今年10月底可建成開放。屆時,該公園將成為城南片區標志性民生工程,大大滿足附近市民生活、休閑和娛樂需要。

  城南公園效果圖

  建新還要改舊,要在城市中留住記憶、留住鄉愁。為延續城市歷史文脈,留住市民美好回憶,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宿州二中原址興建老二中廣場,按“一心、一環、兩軸、多點”的景觀結構布局,主要分為主廣場舞台區、兒童活動區、老年活動區、健身廣場區、林下廣場區、下沉廣場區等6大區域。其中,主廣場屹立有高13米的主題雕塑(復原),讓進園游玩的市民迅速找回美好回憶﹔雕塑基座LED顯示屏在日常和節假日等重要節點播放宿州宣傳片,讓人們在游玩的同時了解宿州歷史文化。大量聲光電技術的使用,也讓市民在游玩過程中獲得更多的互動和樂趣。

  “真是沒想到,老二中廣場會以這種形式重新回到我們身邊!真要給政府點個贊!”市民王永萍贊嘆道。市民張峰說:“整個廣場設計既時尚先進,又保留了很多記憶中的場景!”

  城市在變美,以人為本的工作導向沒有變﹔生活在變美,苦干實干的工作勁頭沒有變﹔人民的幸福指數在變,全心全意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沒有變。公園一個接著一個建起來,環境越來越美,城市顏值越來越高,市民生活越來越舒心順心。

  已經建成的樂湖公園是首個以“樂石”為主題的文化公園,也是城東新區標志性項目,對推動道東棚戶區改造、改善居民居住環境、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結合大運河遺址,宿州計劃打造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按照“一核四軸四區”的空間規劃,全力打造全長17.6公裡繼往開來的燦爛文化帶、碧水青山的綠色生態帶、古韻今風的精品旅游帶,重現大運河博物館、古運飛虹、運河故道、運河書院、非遺合集、活力水岸、文創產業園、古運童趣等“運河八景”的歷史遺風。年底前,先行建設京台高速公路至西昌路段,將重啟搜尋城市記憶中的文化符號,宿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脈絡更加清晰。

  城在綠中,人在綠中,路在林中,人在園中,人在景中。城市公園已然成為宿州的生活美學,人民的詩意棲居之地。

  以房安城:建設住有優居的宜居城市

  2021年底前,徐庄、風華水岸、老二中、西苑新村、黃庄北、和園、大澤小區、二裡庄小區等8個棚戶區改造安置項目將建成交付,總計住宅面積164.46萬平方米,共13729套,是老百姓安居樂業的福地。

  這五年來,棚戶區改造區域拆遷建筑密度最高、安置難度最大,既是迎頭而上的攻堅期,也是老百姓回遷安置的收獲期。市委、市政府高度關注老百姓的居住情況和品質,借用“外腦”聘請專業團隊編制《宿州市城鎮棚戶區改造規劃(2016-2020)及三年計劃(2018-2020)》,充分發揮政府的組織引導和協調作用,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對棚戶區改造的補助資金,立足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及財力和土地供應情況等,做到量力而行、盡力而為。主城區完成征遷超2000萬平方米,開工建設棚戶區安置房15.68萬套。這些安置區建成后,基礎設施完善,社區服務用房、物業管理用房等一應俱全,讓老城區重新煥發勃勃生機。

  宿城大澤南路棚戶區改造工程

  棚戶區改造並不是為了拆遷而拆遷,更不是為了商業利益而拆遷,而是市委、市政府拿出真金白銀投資建設,改善市民生產生活環境。在棚戶區改造中,注重與老舊住宅小區有機更新相銜接,與市容環境整治提升相結合,與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相配套。建設十小、黃庄、五小、九中、八中等17所中小學,大澤路、人民路4號地、二裡庄等36所幼兒園,鵬程、華府春天、康居園等30個菜市場,以及8.28萬個停車位等附屬基礎設施,打造出便民利民的“15分鐘生活圈”,讓市民公平享受城市發展成果。

  老舊小區改造是改善市民生活的又一項德政工程。這五年,主城區累計投入8億多元,改造老舊小區312個、建筑面積489.34萬平方米,直接惠及群眾48934戶。老舊小區改造不光看“顏值”,也注重“內涵”,從原先單一的小區內水電路氣等基礎公共設施設備改造更新,拓展到小區內環境整治及停車、物業管理智慧化等。從項目本身來說,改造不再局限於“小區紅線范圍內”,而是延伸至小區周邊,包括改造完善周邊文化休閑、體育健身、衛生、養老、托育等服務點,不斷滿足居民日常生活及養老、扶幼、停車、休閑健身等全方位需求,讓居民生活更安心、更舒心。

  碭山縣老舊小區改造工程

  今年8月27日,全省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的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簽約和項目發布電視電話會上,宿州校場片區改造一期項目列入簽約項目之一。項目佔地面積約25公頃,建筑面積約20萬平方米,包含13個城鎮老舊小區連片區域整治改造,計劃總投資7.2億元,2022年6月底完成改造任務。按照統一設計、統一風貌、統一實施的原則,該項目以爭創老舊小區連片改造全國示范工程為目標,實施“一廊、三園、四場”、一職高風貌改造、智慧社區建設等內容,改造道路、雨污水、片區建筑立面、街旁綠地、游園廣場、濱河綠地空間、運動場地及商服、停車場、立體停車樓、廊橋、智慧社區等,得到所在區域居民的鼎力支持和擁護,建成后又將成為新的口碑工程和民心工程。

  小街小巷是城市的記憶,蘊蓄著城市的人情味和溫度。城市的角角落落都應該成為城市的風景。五年來,宿城全力推進小街小巷的改造提升工程,先后實施農科路、大澤路、中山街等10多條街巷改造,曾經破舊暗淡的小街巷變了樣,不僅“綠了”、“亮了”而且也“美了”。

  以水營城:建設生態文明的親水城市

  宿城因河而生,逐水而建。

  三八溝、三八河及宿蒙大溝是宿城三條重要的穿城河道,也是城區重要的行洪河道。由於歷史原因,附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淤泥無法清理,污染嚴重,河道功能逐漸退化,成了困擾居民生活的黑水河、“龍須溝”。

  “黑臭水體治理,涉及幾十年堆積而成的頑症,要徹底根除,難度可想而知。”市城管局設施建設科科長彭林說。再難也擋不住市委、市政府為民的決心。唯向難處攻方顯初心,唯向難處為方是使命。

  治理后的三八溝水清岸綠

  “龍須溝”必須變成清水河。市城鄉建設指揮部把黑臭水體整治列入城鄉重點工程計劃,成立工作專班,開展專項調度。經過兩年的建設,昔日的臭水溝變成城市公園,原來的城市河道堵點痛點變成居民休閑娛樂親水的河道和淺灘,河道補水口變成居民攝影的假山和瀑布,污水廠的尾水變成透明度達2米的再生水,同時將黑臭水體整治納入河道智慧管控管理。現在的三八溝,水動、岸綠、景美,成為市民出行出游的首選,受喜愛程度甚至超過了三角洲公園和新汴河景觀帶。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秉持新發展理念,以問題為導向,利用工程化手段,水岸同治、水陸同治,截污、控污、減污、清污、治污,探索出一條黑臭水體治理的“宿州模式”。

  ——實施中水補給建設。實施城南再生水廠10萬噸二期擴建項目,再生水廠日處理能力達16萬噸,每年補給河道水量達3000萬立方米,不斷增強水源補給能力。

  ——實施生態公園建設。規劃建設16萬平方米三八河生態公園和沱北生態公園,引入再生水,形成水景觀,通過淺表徑流、過濾沉澱、深度淨化后流入河道,滋補涵養河道水源。

  ——實施水生態建設。增設126台增氧曝氣裝置、種植150萬株水生植物、放養10余種水生動物,構建完整食物鏈、生物鏈,增強水體自淨能力。同時,與中國科學院水生物研究所合作,研究再造水生態系統,初步成果日益彰顯。

  ——實施綠地景觀建設。運用海綿理念,建設初期雨水收集池、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減少水體面源污染和初期雨水污染。按照“有水必有路,有路必須通”原則,實施城區水系貫通項目建設。截至目前,沿河新建15個游園、100萬平方米綠地,生態駁岸80公裡,綠道貫通74公裡。

  通過聚焦河道水生態,完善系統全鏈條,打造沿河兩岸景觀,昔日的黑臭水體已成為市民休養生息區和生活休閑綜合體。戚家溝變成了生態長廊,環城河和三八河水系貫通成為穿城而過的“玉帶”……2018年,宿州榮獲全國首批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2019年,主城區12條黑臭水體全部通過省住建廳和生態環境廳的聯合驗收,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100%。

  宿城戚家溝公園

  “整治結果來之不易,要實現長久的水清岸綠,還得建立長效機制,加強日常管理。”宿城建立完善智慧平台,通過集中管理、分散控制、數據共享,實現全河道、全流域運行監管、生產調度、水質檢測、保潔維護等在線監控。

  與此同時,通過海綿城市、城區水系貫通項目建設,宿城還實現了城市內澇的有效治理,基本告別了“城市看海”現象。

  啟航新征程,奮進當有為。

  市第六次黨代會擘畫出“打造‘一城兩區三基地’,奮力沖刺全國百強市,全面建設現代化新宿州”的宏偉藍圖,大美宿州之主城區建設賦予了更大機遇、更大責任、更大舞台。市城鄉建設指揮部辦公室負責同志表示,實現跨越趕超的目標,要進一步按照“建新改舊、補短強弱、智慧賦能、等高融入”城市建設思路,落實“大宿城”發展戰略,扮靚扮美主城區,聚焦“一主兩星”空間結構,圍繞“東進、北擴、南展、西優”的發展格局,統籌推動老城區與城東新區、汴北新區和城南新區等功能片區聯動發展,依托城市東進、北擴的“L”型發展主軸,打造符離片區、宿馬園區2個城市副中心,進一步聚優要素、增強容量,全面提升城市能級和綜合承載能力,著力將我市打造為皖蘇魯豫交匯區域新興中心城市。

  心靈歸宿,幸福之州!宿州,一座人民向往的美好城市。

(責編:金蕾欣、關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