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縣區傳真

合肥蜀山區:在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中爭當表率當示范

2021年09月18日15:26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常住人口超百萬,地區生產總值破千億元,招商引資實現“五連冠”,戰新產業發展和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獲國務院通報表彰,蜀山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入選全國首批“國家文化出口基地”,蟬聯全國5個“百強區”……“十三五”期間,蜀山區經濟社會發展成果頻頻“上榜”“刷屏”,不斷跳動的數字、持續刷新的排名,見証蜀山區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步伐。

亮眼的成績背后,透露出的是蜀山區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搶抓機遇統籌推進全方位發展的累累碩果。

近年來,蜀山區積極把握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中部崛起重大戰略和安徽“三地一區”建設、合肥“五高地一示范”打造等疊加效應,積極響應國家戰略、主動融入區域發展。一個“硬核蜀山”正強勢發力:加快實施“311”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統籌建設“六大片區”,發展“六大產業”,全力打造經濟發展“新增長極”,奮力打造國內一流現代化中心城區、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安徽最具創新力的都市核心區、合肥開放發展門戶區。努力在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中當表率當示范,為合肥打造“五高地一示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突出第一動力 全域科創賦能發展

魅力蜀山、首創之區﹔科創高地,蜀山氣質。蜀山正由“科創大區”向“科創強區”闊步進發。

厚植科創因子,貫徹新發展理念,蜀山區以產業升級撬動發展動能。2021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通報,蜀山區因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特色優勢明顯、技術創新能力較強、產業基礎雄厚而受到督查激勵。

當前,蜀山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產值比重增加到29%,突破百億元,在規上工業產值中佔比過半,環境科技實力實現全省第一……蜀山區發揮科教大區優勢,以重大創新平台為支撐,瞄准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最先一公裡”,致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裡”,正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從“首創之區”到“全域科創”,蜀山區牢牢把科技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以科技引領、創新驅動、產業集聚為主線,用揚科技創新之長,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城區科創氣質漸興漸盛。

以打造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為發力方向,蜀山區高標准建設蜀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天鵝湖文化商務區等重點片區,高起點培育環境產業、數字經濟等重點產業,深入推進戰新產業集群化發展,推深做實長三角一體化合作,對標滬寧杭先發城區全面提升發展質量。

2021年6月17日,國務院正式批復,蜀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這是“十三五”以來,全省唯一成功榮升為國家級的經濟技術開發區。此前不久,園區剛剛成為全省“十三五”以來第一個成功擴區的開發區,總體規劃面積由6.75平方公裡擴大至11.6平方公裡。

對蜀山經開區而言,自2002年獲批,2021年晉升“國家級”,二十年砥礪前行,從“呼叫之都”到“數字新園區”,轉型升級為“中國環境谷”,背后彰顯的是蜀山人以改革促創新、以創新謀發展的“發展密碼”。

蜀山區依托科教資源、人才資源和平台優勢,讓大氣環境污染監測先進技術與裝備國家工程實驗室落地,又建設以節能環保產業為主導的“中國環境谷”。如今,“中國環境谷”擁有24個國家和省級環境領域科研平台,形成集環保技術研發、核心基礎零部件生產、環保裝備制造、環境治理等於一體的完整產業鏈,集聚環境領域重點企業145家。2020年節能環保產業實現產值超百億元,同比增長85%,被評為全省唯一的G60科創走廊優秀示范園區。預計到2025年,產值可達到500億元。

科創,已成為蜀山區高質量發展最鮮明的氣質。五年來,全區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淨增160家,年均增長22%。新增國家、省級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27個,各類研發機構達到175家,成功創建全國科普示范區、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區。戰新企業快速成長,集聚企業29家,累計產值超億元企業13家,超50億元企業1家﹔2020年申報新增戰新企業5家。

“國”字殊榮疊加,蜀山屢迎“高光時刻”,“十三五”期間,蜀山區戰新產業發展和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獲國務院通報表彰,中國(合肥)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成功獲批﹔全國科普示范區、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區,獲批財政金融支持民營小微企業全國試點城區……

惟進步不止步,蜀山區揚科技創新之長,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五年來,蜀山區加強與中國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合作,打造科創走廊,‘中國環境谷’成為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轉化、就地應用的典范,大氣監測國家工程實驗室建成運行,環境產業合作示范園區獲評全省唯一的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優秀園區。”蜀山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創新成為蜀山人自上而下的堅守,區委一號文件專門部署科技創新工作,全面全速推進創新驅動:“十四五”將開拓全域科創空間布局,全區域推進校(院)地融合發展。“未來,將加快建設環科大科創走廊、科學島科創走廊,謀劃中電科38所科創園,在運河新城建設環境科技小鎮和零碳技術生產基地。”蜀山區發改委主要負責人介紹。

科技創新和產業附加值“雙贏”的背后,離不開蜀山區優化服務,提高科技創新服務效率。2020年,蜀山區以全省得分第一入選全國營商環境百強區,創造活力競相迸發。

蜀山區把政策服務具體到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的各個環節中去,主動理順、優化機制體制,傾力構建“四最”營商環境,打造開放經濟的主戰場,提升創新首位度。2019年,蜀山區中小(民營)企業服務中心啟動運營,面向企業和個人提供政策培訓、財務審計、創業輔導等11大類別服務,讓企業家和投資者“願意來、留得住、發展好”。尊重人才、鼓勵創新、賦能產業,源源不斷釋放出“政產學研金服用”高效聯動的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勢能。

深化“放管服”改革,8872項政務服務事項上線運行,政務服務“最多跑一次”實現全覆蓋,“四送一服”為企業紓困解憂,構建系統完備、科學高效的創新服務矩陣,讓服務科創融入蜀山血脈,成為行動自覺,呈現出全面發力之勢。

“十四五”期間,蜀山區立標、對表安徽最具創新力的都市核心區,繼續加快建設科創強區。將深度對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快打造蜀山科創走廊,培育做強運河新城科創區,推動校(院)地融合,優化創新生態體系,加快建設科創強區,全面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打造全省創新驅動發展的標杆城區。

為此,蜀山區將大力為企業配置創新資源,強化企業主體作用,加快引進創新龍頭企業。未來五年,蜀山區將打造“蜀山未來工社”,布局科創綜合體,構建百萬平方米符合蜀山科創需求和產業發展的高品質科創載體,形成“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專業園區”完整孵化鏈條。開拓全域創新空間布局,突出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構建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的科創生態。

未來五年,力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000家,科技型上市企業達到10家,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到3.6%,初步形成科創企業為主體的高質量現代產業格局。

創新,永不落幕。蜀山,別樣精彩。

城鄉融合 奏響綠色“協奏曲”

隨著小廟鎮劃入蜀山,“大城大鄉”的蜀山區調動要素,推進城鄉協調發展。東部致力打造“精深內涵、精品特色、精細服務”為特征的現代化中心城區,西部著力建設“山水交融、城鄉共生、產城一體”為特征的田園型新區,中部依托合肥蜀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南崗科技園,重點發展“優美環境、優良載體、優質產業”為特征的產城融合新區。隨著運河新城、新合肥西站、十五裡河、大鋪頭等重點片區規劃啟動,商圈能級進一步提升……城鄉協調發展格局成熟,全面奏響綠色發展“協奏曲”。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如今遠近聞名的打卡地小嶺南就是城鄉統籌協調下,鄉村振興的典型代表,“鑲嵌”於“合肥之源”景觀帶上,毗鄰曹操運河(古江淮運河)、將軍嶺、鳳凰墩等歷史文化遺址。

串聯古今、協調城鄉。蜀山區在“小嶺南”打造中,堅持“農的本質,村的風貌,人的參與,居的變化”,統一租賃54戶農戶的閑置房屋,按照“修舊如舊,留住鄉愁”的原則,將原本老舊閑置的民居改造成具有江淮民居特色的新院落,並增設會議、餐飲、住宿等服務功能。“大嶺南”則依托馬拉鬆博物館、土陶博物館等空間,重點引進科技、企業總部、雙創、藝術作坊等產業,形成以一產引三產,以生態促生產,一二三產融合、生態生產生活“三生合一”的“鄉村CBD”。截至目前,已累計接待游客約6萬人。注冊成立原種農業專業合作社,吸納42戶農民成為股東,帶動當地村民用工150人,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協調城鄉統籌中,蜀山堅持規劃先行。2018年啟動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用“一路一廊、五區十鎮”串起城市和鄉村,讓都市風情和鄉土風韻共生共榮。通過優化水電等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醫療和教育健康發展、發行鄉村振興專項債券等舉措,促進城鄉人力、資金、項目要素自由流通,活力迸發。僅2020年,蜀山區建設57條農村公路、106公裡,農村道路建設基本成環成網,村村通柏油路、組組通砂石路。沿線種糧大戶、周邊群眾農作物運輸更加便捷,居民出行更加方便。

煥然一新的鄉村,不僅吸引游客紛至沓來,也吸引返鄉創業的新農民創業、就業。蜀山區還獲評安徽省2020年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優秀單位,轄區井崗鎮、南崗鎮、小廟鎮全部入選全國百強鎮,小廟鎮馬崗村成為省美麗鄉村重點示范村,“小嶺南”入選首批省級特色旅游名村和休閑旅游示范點。

蜀山有山,蜀山樂水。現如今在蜀山區蜿蜒綠意的鄉村公路上,時長能經常看到騎行愛好者,在如畫的風景中馳騁。綠色生態是蜀山區又一張亮眼“名片”。

四季花海的迷人風景讓居民流連忘返﹔200平方公裡鄉村郊野公園讓都市風情和鄉土風韻共生共榮﹔284名河長守護著“大水缸”一池清水……

五年來,蜀山把生態城區融入城區發展總體戰略,精心構筑以公園、花境為節點,以道路景觀綠化帶為主線,形成以生態休閑風光帶為片區的點線片相結合的城市綠色生態格局。森林覆蓋率提高至34.95%,建成5個精品公園、22個口袋游園、79處多彩花境、86個垂直綠化點位,新增公園綠地面積達336.83萬平方米,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位居全市前列,共享綠色福利。

良好生態環境更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蜀山區做好生態和發展“兩張答卷”,以生態環境的高水平保護協同推進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近年來,不斷加強南淝河、十五裡河聯防聯治,大力推進雨污分流工程,全面落實“五控”任務,PM2.5、PM10連續五年“雙下降”,嚴格落實河長制、林長制,董鋪水庫水源地保護持續加強,域內4條主要河流水質明顯改善,城市污水處理率達100%,碧水清流美景再現。

為了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蜀山區引入信息化服務,啟動建設“智慧環保”空氣質量監測系統,在轄區布點建設12台國標法空氣監測站,15個微型空氣質量監測站、2個固定點顆粒物激光雷達監測站和1套數據分析服務平台,同時引入顆粒物激光雷達走航溯源車,動態追蹤污染過程,補充“點”監測空白,從而利用大數據管理平台,打通 “測、評、管、治” 大氣污染防治鏈條,提高環保監測精准溯源。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蜀山區正以生態帶經濟,以綠色領未來,奏響大城大鄉的“幸福協奏曲”。

擁抱開放大潮 激活發展動能

開放之長,為發展注入源頭活水。蜀山區深入貫徹中央和省市委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決策部署,厚植開放發展新優勢,集自貿試驗區、跨境電商綜試區、國家文化出口基地三大國家級開放平台於一區,全面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敞開“大門”,不斷上演速度與驚喜。

6月23日,20輛蜀山跨境電商出口專列運貨車依次駛出剛剛揭牌啟用的跨境電商監管區,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合肥片區蜀山區塊中歐班列“蜀山跨境電商出口專列”啟動。

作為安徽唯一的“郵政口岸”,合肥國際郵件互換局已實現對美、日、法、澳等10個國家和18個地區的國際郵件總包直封,日平均出口包裹5萬多件,最高峰達20萬件。

蜀山區激活力、增動力,改革開放全面深化,開放發展多點突破,安徽自貿試驗區合肥片區蜀山區塊挂牌建設,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核心區提質擴容,貨運包機成功首飛,出口專列實現首發,9610出口業務呈“井噴式”增長,跨境電商交易額佔全省比重近50%。

“跨境電商監管持續創新,聯合海關持續推動跨境電商報關、清關、轉關監管流程優化創新,大步向智能化監管、秒通關邁進,形成了跨境電商海內外集散基地、國際商事法律服務、進出口郵包納統、人才培養等7項制度創新事項。” 合肥蜀山自貿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力爭2021年底,跨境電商清關單量1500萬單,實現跨境電商交易額同比翻番,達到15億美元。

蜀山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蜀山區將高質量建設自貿試驗區蜀山區塊,高能級做強中國(合肥)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核心區,謀劃保稅物流園區建設,努力推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創新成果。

區域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文化貿易日趨興旺,一直是合肥市蜀山區的特色。2018年6月,蜀山區成為全國首批13個國家文化出口基地之一,也是安徽省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地區。這為蜀山區文化出口帶來了新的機遇。

探索促進文化出口“蜀山模式”,強化基地保障體系、搭建基地服務平台、優化營商環境、推動基地企業“走出去”。經過三年的努力,蜀山區共有11家企業被評為國家級、省級文化出口重點企業。2020年,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額實現15020萬美元,同比增長7.2%,約佔安徽省文化產品進出口額總額的10%。

組建知識產權發展聯盟,以知識產權優秀企業為典范,牽頭試點開展知識產權運營工作。蜀山區以“國家知識產權強縣試點區”建設為抓手,專項資金投入共計1300萬元,將知識產權工作融入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促進蜀山區文化出口產業“出海航行”。

“要讓更多具有安徽特色、合肥特色以及蜀山特色的優秀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向世界。”蜀山區注重培育文化軟實力,激發自信蓬勃活力。目前已累計培育發展文化出口企業近百家,其中龍頭企業17家,版權貿易、圖書、動漫手游、文化用品等出口產品和服務輻射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開展貿易往來,越來越多的優秀中華文化產品和服務從這裡走向世界。

以開放姿態走向世界舞台。蜀山區正搶抓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大機遇。天鵝湖文化商務區聚焦產業鏈關鍵環節,加大總部經濟政策引導,形成金融產業集聚的新態勢,打造引領高端消費的新地標,拓展融合新業態發展互動空間,力爭到“十四五”末,成為長三角區域一流的智慧化、特色化和國際化商務區。

井蛙瀚海雲濤,醯雞日遠天高。蜀山區充分發揮自貿區引擎功能,加快推進跨境電商制度創新,不斷增強文化出口基地帶動力,全面構建開放平台體系,力爭打造合肥開放發展門戶區,成為合肥推動開放發展的重要窗口。

辦好民生實事 共享發展成果

近期公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顯示,合肥市蜀山區常住人口1047150人,增速居四城區首位,總量位居全市第二。

大城之治,千頭萬緒。一個超百萬人口的主城區,衣食住行養教游等一件件“民生小事”,考驗著蜀山區基層治理體系和精細化管理水平。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滾動實施60多項民生工程,“大民生”支出佔財政總支出的85%……近年來,蜀山區在民生領域的財政投入持續增長,聚焦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就業、教育、養老、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民生問題,統籌謀劃“頂天立地”的民生大事,干好讓群眾“歡天喜地”的民生實事,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五年來,蜀山區實現新增就業24.7萬人,撥付就業補助資金3.7億元,全區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先后成立創業孵化基地13家,入駐各類企業814戶,帶動就業8100多人。

五年來,蜀山區新改擴建學校41所,新增學位3萬多個。全區先后組建義務教育階段11個教育集團,涵蓋39所學校,學生數覆蓋面達70%,義務教育優質資源倍增。

五年來,蜀山區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持續推進,竣工交付棚戶區改造項目15個、8505套,2.4萬名棚改回遷群眾入住新建成的安置房。完成公租房新戶申請12717戶,發放補貼363.92萬元,分配入住公共租賃住房項目6757套﹔老舊小區改造如火如荼,投入資金4.4億元,整治老舊小區105個,涉及建筑面積244萬平方米,惠及居民2.9萬戶。

五年來,蜀山區深化醫改,探索出“醫聯體”、指尖醫生等創新模式,滿足群眾“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需求,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

功能提“優”、管理從“細”、覆蓋變“廣”,蜀山區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為民實事亮點紛呈,一個都不少,一年更比一年好,繪就了一幅幅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幸福新畫卷。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蜀山區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並將“在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中當表率當示范”解放思想大學習大討論大落實活動列為黨史學習教育“自選動作”,將“一號課題”謀劃實施納入其中。今年,蜀山區推出78個“一號課題”,涉及科技創新、文明創建、基層治理、城市更新、醫療衛生、鄉村振興等多個方面,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成為民辦實事、解難事的實際行動,真正讓群眾全方位分享高質量發展成果。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開啟“十四五”發展新征程,蜀山區按照“產城融合、功能完備、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治理高效”的要求,打造“最現代”“最生態”“最具活力”的門戶區、核心區,全方位守護群眾健康,廣覆蓋完善社會保障,高水平發展社會事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9月,蜀山區舉辦民生“閱卷人”活動,邀請市民代表、人大代表和新聞媒體走進部分2021年度已經完工的民生實事項目參觀評議,現場“閱卷”,項目建設成果獲得了各位代表和媒體記者的點贊。日前,蜀山區2022年度的民生實事項目也啟動公開征集。蜀山區將繼續傾聽民聲、匯集民智,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把民生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這個百萬級人口城區的美好生活未來可期。

憶往昔激情歲月,蜀山人凝心聚力、銳意進取、成就輝煌。

看今朝勇立潮頭,蜀山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

面向未來,蜀山區將加快實施“311”城市空間發展戰略,堅持“國內一流現代化中心城區、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安徽最具創新力的都市核心區、合肥開放發展門戶區”發展定位,努力在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中當表率當示范,為合肥打造“五高地一示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為開啟蜀山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開好局、起好步,書寫著蜀山砥礪奮進的發展新篇章!(朱琛琛、秦宇、劉曉朦、陳瑩瑩) 

(責編:黃艷、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