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省內要聞

農村美,綠水青山寄鄉愁

2021年07月01日07:25 | 來源:安徽日報
小字號

  房前屋后皆綠景,一抹鄉愁繞村宅。仲夏時節,“打卡”江淮鄉村,總能看到如詩如畫的場景。

  農村人居環境好不好,直接關系群眾幸福指數高不高。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省扎實推進農村公路、安全用水、危房改造、電網和信息化等工程建設,深入開展廁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著力打造生態宜居美麗家園。

  “通了柏油路、亮了路燈、擺了垃圾桶、新建了廁所。”說起村裡的改變,蕪湖市灣沚區花橋村村民孔春香就停不下來。孔阿姨今年70多歲了,她清楚地記得2013年村裡的泥巴路修成了水泥路,下雨天再也不用穿著厚重的膠靴出門。變化還不止於此,2020年水泥路又變身柏油路,“孩子們開車直接能到家門口”。同時改變的還有鄉村的夜晚,220多盞路燈在夜晚來臨之時,點亮了曾經漆黑一片的江邊小村。“2018年,我家的旱廁也淘汰了,在政府的幫助下,改建了衛生廁所,夏天一點臭味都聞不到,干淨方便得很。”孔春香笑著說,“村裡這些年變化太大了!”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的美麗風光,是很多人心馳神往的回憶,讓農村人居環境“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關系到廣大農民的切身福祉、農村社會的文明和諧。十八大以來,安徽省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全省加大改廁力度,累計完成自然村改廁250.1萬戶﹔提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70%﹔加快污水管網建設,鄉鎮政府駐地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已實現全覆蓋。目前,全省已建設美麗鄉村中心村8290個,認定省級示范村1600個、重點示范村540個,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穩步提升。

  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離不開基礎設施的提檔升級。公路到門口,日子甜心頭。眼下,全省所有鄉鎮全部實現公路通暢,農村道路“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的狀況得到徹底改變﹔鄉鎮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車,村民“出門硬化路,抬腳上客車”成為現實。特別是廣大貧困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截至2020年底,全省31個脫貧縣公路總裡程達11.6萬公裡,較2012年底增加4.3萬公裡,路網通達深度、承載能力和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出行方便了,居住條件也在不斷改善。十八大以來,安徽省著力補齊農村貧困人口住房安全短板,超過130萬戶農村危房完成改造,貧困人口告別了原來破舊的泥草房、土坯房等危房,住上了安全住房﹔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解決超2000萬農村居民飲用水安全問題,越來越多的農民群眾用上了放心安全的自來水。同時,率先實現村村通動力電,基本實現行政村光纖通達和4G網絡覆蓋,“樓上樓下,電腦電話”也正成為很多農村家庭的標配。

  為了讓農村攜手城市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安徽省還持續加大農村教育、文化、醫療、養老等社會事業投入力度,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標准和水平不斷提升。如今,農村義務教育實現了全覆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制度,讓城鄉居民醫保待遇不再有差別﹔送戲下鄉、送影下鄉等文娛活動,豐富了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從淮北到江南,千千萬萬個古老的鄉村煥發生機。而變化還在繼續:今年安徽省將全面實施鄉村建設行動,重點圍繞農村人居環境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發展等三大領域,加大投入和建設力度,全面改善農村水、電、路、氣、房、訊等設施,推進縣鄉村公共服務一體化,讓廣大農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責編:關飛、李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