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质量发展 合肥高新进行时
合肥高新区:打造世界级量子产业高地
今年前三季度,7%的经济增速,是合肥高新区发展态势的最直观注脚。但这份成绩单的真正价值,远不止于数字本身。
本系列报道深入一线,解读合肥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密码:看“科大硅谷”如何构建雨林式创新生态,让创意最快变现;观“量子大道”如何汇聚产业链群,向世界展示硬核科技;察城市治理如何借助科技“绣花针”,绣出居民的获得感。
在这里,创新链、产业链与民生线紧密交织,共同演绎着一场从“速度”到“质量”的深刻变革。
近日,国仪量子技术(合肥)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X波段连续波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300成功交付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标志着合肥高新区量子产业国际化迈出重要步伐。
几乎同时,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稀释制冷机也获得国际订单,将批量出口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这些成果展现了中国量子科技的全球竞争力。
在合肥高新区云飞路上,这条被称为“量子大道”的区域内,集聚了全国最密集的量子科技企业。目前,合肥高新区已集聚超80家量子产业企业,形成了覆盖量子通信、计算、测量三大领域的完整产业链。

国仪量子展厅。人民网 王锐摄
园区内,国盾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等龙头企业稳固产业链,带动了大量中小企业协同发展。这种高度集聚的产业生态,使合肥成为全国量子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策源地。
在量子通信领域,国盾量子主导建成了全国最大、覆盖最广的“合肥量子城域网”,将保密通信从城域、城际扩展到天地之间。
在量子计算方面,本源量子研制的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自2024年上线以来,已为全球163个国家和地区用户完成超69万个量子计算任务。
这些突破性成果的背后,是合肥高新区构建的“国家实验室+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机制。中电信量子集团董事长吕品表示:“按照老路子可能10多年才能落地的成果,现在3~5年就成了!”
量子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生态。幺正量子创始人韩永建深有体会:“高新区的1800万元投资和市创投的1200万元资金,帮我们跨过了‘死亡谷’”。
合肥通过设立天使基金、种子基金,并将风险容忍度分别提高至40%、50%,有效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这种宽松的金融环境为量子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国仪量子展厅展出的仪器设备。人民网 王锐摄
量子科技的应用场景正在加速落地。今年8月,本源量子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新设计的量子嵌入图神经网络架构,将HIV抗病毒药物筛选准确率从73%提升至97%。
在政务领域,合肥量子城域网已深度融入电子政务外网;在工业领域,2024年建成的合肥候店220千伏变电站,成为国内首座融合量子测量、通信、计算三大技术的在运变电站。
这些应用场景的拓展,得益于合肥市科技局“三新”认定、工信局“三首”评定等政策支持,推动量子产品加速落地应用。
面向未来,合肥高新区计划在2025年集聚量子企业100家、领军人才超30位。根据发展规划,到2027年,合肥将力争培育上市企业2家,量子产业规模达50亿元。
从“量子大道”到全球市场,合肥高新区正以前瞻布局、精准耦合、生态赋能为发展路径,全力打造国家量子科技产业中心,向世界展示中国量子科技的硬实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