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江淮传真>>地市新闻>>六安

六安:一场赛事,何以“点燃”一座城?

2025年11月18日10:37 | 来源:六安新闻联播
小字号

“鹅王”大赛的喝彩声犹在耳畔,全国羽毛羽绒展销盛会的热闹景象尚未远去,六安再次被“羽林争霸”的赛事激情点燃。菜市场的刀工好手暂离案板,建材店的经营能手放下量尺,奔波四方的司机停稳座驾……

各路“草根高手”齐聚赛场,挥拍竞技,生动诠释着这座城市的活力,以及平凡生活里绽放的英雄梦想。这场看似普通的群众性赛事,正是六安以赛事搭台、文旅唱戏,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需求、蹚出未来人文经济新路子的生动实践。

燃情赛事

激活消费新场景

“好球!加油!”11月16日下午,六安市体育中心内喝彩声不断,首届“羽林争霸”羽毛球挑战赛总决赛正式打响。6支战队齐聚一堂,以羽为媒、以赛会友,向冠军发起最后冲击。经过激烈角逐,甲组、乙组及趣味组的冠亚季军相继诞生。

赛场上不乏引人注目的“特别组合”。来自霍山县的“夫妻档”王燕和李兵就是其中之一。“晚上散步看到广场上有人打球,觉得有趣就加入了,没想到渐渐爱上了这项运动,”王燕笑着分享。从县区赛一路走进市级决赛,李兵感慨:“能和一群有相同爱好的人同台竞技,是件特别快乐的事。”

在此次赛事中,除传统项目,还设置了趣味组比拼。市经开区团队经过一路拼杀,最终夺得了趣味组冠军。“这次赛事,让我们感受到羽毛球文化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大家打得非常尽兴。”作为团队的一员,选手袁中亮这样说道。

作为覆盖全市的大型群众体育赛事,“羽林争霸”前期通过县区、市直单位及高校选拔,最终从众多队伍中遴选出10支代表队、共360名运动员晋级市级挑战赛。

“赛事充分依托六安独特的白鹅产业资源,所有比赛用球和奖品均选用本地自主品牌,”市教体局群体科科长邱良永介绍,“活动以羽毛球为媒介,为体育爱好者搭建了优质的交流平台,营造出全民健身的浓厚氛围。”

继马拉松、网球公开赛、“超级皖”美食争霸赛之后,“羽林争霸”成为六安打造的又一品牌赛事。这场赛事也带动了体育消费升温:羽毛球拍、运动服饰等用品销售增长,城区体育馆和健身场所迎来更多运动爱好者。运动,正深度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羽林争霸”的激情,更延伸出一条独特的“鹅”主题消费链。作为“白鹅之乡”“羽绒之都”,六安将一根皖西白鹅翎羽,转化为赛场上的灵动羽毛球。参赛选手和游客在感受竞技魅力的同时,也成为鹅产品与羽绒制品的体验者——品尝“全鹅宴”,选购优质羽绒商品,切身感受品牌背后的品质与文化。

“‘羽林争霸’赛事的成功,在于将一场体育赛事升华为全民参与的城市品牌与产业推介会。” 六安市文旅投资公司总经理杨爱琴表示,六安以“一只球”串联起“一只鹅”的完整产业链,通过分层选拔激活全民参与,最终实现“体育搭台、产业唱戏、消费联动”。这不仅为六安打造了可感知、可参与、可消费的活力新场景,更将赛场热情转化为品牌认同与消费动力,为区域发展注入了全新动能。

“羽翼丰满”

筑牢发展硬根基

激战正酣的赛场背后,是六安历经数百年培育的雄厚产业根基。皖西白鹅在明朝嘉靖年间即有记载,以其洁白羽毛、优质羽绒和大型绒朵而全球闻名,其蓬松度、清洁度等关键指标均达国际顶尖水平。

然而,过去技术分散、产业链割裂的现实,让这份天赋难以充分释放。六安,作为皖西白鹅的原产地,并未止步于“资源在手”的现状,而是开启了一场产业现代化的革新之旅。

在安徽展羽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控舍内温湿度,3.0版循环水养殖实现了“草—鹅—粪—肥—草”的生态闭环。在这里,每一只皖西白鹅,都在科技赋能下获得精准照料。“现在这种喂养模式,相比以前,能够使雏鹅成活率从78%跃迁至90%,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还大幅提高了养殖收益。”公司负责人江卫军对此深有感触。

沿着“全链协同”的方向,六安已建立起完整的保种体系:2家国家级保种场、4家省级保种场,以及1家国家级良种扩繁推广基地和3家省级核心育种场。“育、繁、推”一体化良种繁育体系,让六安鹅产业具备了“稳产能、提品质”的核心竞争力。据统计,“十四五”以来,皖西白鹅养殖规模从1300万只提升至2000万只,增幅达54%。

蓬松柔软的白鹅绒被、设计新颖的羽绒服、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的羽毛球……近日,中华优品外贸行(六安站)暨六安羽毛(绒)制品展销活动中,六安羽毛羽绒制品销售火热。

截至目前,六安市拥有羽绒及制品经营主体1000余家,其中规上加工企业75家,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羽毛球已占全国训练用球的40%。2024年,羽绒行业规上企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从一只鹅、一朵绒到一只羽毛球、一件高端羽绒服……六安正推动“养殖—加工—羽绒—食品”一体化发展,培育了一批链主企业,实现从原料输出向品牌输出的深刻转型。

引吭高歌

做强产业向未来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羽绒及制品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之一,其羽绒产业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25年底突破2500亿元。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拥有独特资源优势的六安,正全力谋划鹅产业与羽毛羽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产业升级,关键在于系统谋划。“当前,六安羽绒产业已具备良好基础,未来应着力推动产业从‘单点发展’向‘系统提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六安市羽绒协会会长单社刚说,这意味着需要积极建设区域性羽绒技术研发创新平台,深化产学研融合,鼓励企业联合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同开发功能性、绿色化产品,驱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同时,要系统规划并打造“皖西羽绒”区域公共品牌,持续高水平办好国际羽绒博览会,全面提升产业知名度与美誉度。此外,推动羽绒产业与纺织服装、家居制品等关联产业链协同共进,提升整体竞争力,使其深度融入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大格局中。

产业的飞速发展,也倒逼上游养殖环节走向规范化与现代化。《六安市加快鹅产业跃迁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全市将加快打造绿色高端的鹅产业集群,预计到2027年,鹅饲养量将突破3000万只,鹅产业及羽绒羽毛产业的综合产值有望超过300亿元。

品牌价值是产业跃升的核心。六安市白鹅产业协会秘书长杨磊分析,尽管“皖西白鹅”名声在外,但目前仍以初级产品销售为主,品牌溢价未能充分体现。如何将其成功引入高端供应链,塑造深入人心的区域公用品牌和高端产品形象,已成为决定产业未来成败至关重要的一环。

迈向高端市场,需要坚实的基础支撑。杨磊建议,皖西白鹅产业需在供应端推广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及反季节繁殖技术,以实现全年均衡产出,保障稳定供货;在品质端着力规范饲养流程,实施严格质量监管,并建立全程可追溯体系。同时,通过建设现代化的加工园区与交易市场,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供应链韧性,为进军高端市场筑牢根基。

面向未来,六安市畜牧业发展中心主任贾昌泽表示,将坚定不移地推动鹅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于在保种育种上求突破以提升核心竞争力,在精深加工上做文章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以扩大品牌影响力,通过持续地锻长板、补短板,引领产业行稳致远。

六安“羽林争霸”,争的是球场上的胜负,更是产业未来的航道。它展示了一种全新竞争逻辑:产业的决胜场,已不仅是资源与成本,更是应用场景的丰富度与创新生态的成熟度。六安,正以其前瞻性的布局,将超大规模的市场潜力,转化为驱动鹅羽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强大引擎。这根从六安起飞的‘鹅毛’,正乘着这股东风,飞向更广阔的新天地。(全媒体记者 黄雪彦 汪娟/文 田凯平/图)

(责编:黄艳、金蕾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