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上扬④丨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背后的善治密码
绿荫掩映的口袋公园内,健身达人在挥洒汗水;改造一新的小区广场上,老人们悠闲对弈;宽阔整洁的马路上,车辆有序通行……漫步安徽阜阳街头,文明之风如影随形。
今年5月,阜阳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阜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深化文明创建,硬件提质与软件提升双轮驱动结出的硕果。

阜阳城市风光。阜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的阜阳,文明实践如春风化雨,浸润着城市的每一寸肌理,为千万市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
对一座城市而言,楼宇建筑、道路管网、公园广场等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文明。
开展专项清理,改善农贸市场、建筑工地、城乡接合部等薄弱区域环境卫生;加强城市公共设施更新维护,及时排查修复道路设施;稳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改善居民居住环境……近年来,阜阳市持续强化城市精细化、常态化管理水平。
伴随着城市功能品质的提升,市民的幸福感也随之不断增强。
“真心为这个口袋公园点赞,给周边市民提供了一个健身的好去处。”清晨,阜阳中清河畔的宋街文化体育公园内,阳光透过枝叶洒在塑胶跑道上,市民曹冰正张开双臂和儿子嬉戏。
老人们在石凳上晒着太阳闲话家常,年轻人沿着步道慢跑,孩子们踩着滑板车穿梭其间……这个狭长的口袋公园,像一条彩色丝带串联起周边小区,成为居民家门口最温暖的活力港湾。
类似的口袋公园,在阜阳还有许多。它们像一颗颗宝石,镶嵌在城市各处,让市民轻松拥抱诗意生活。
大量口袋公园的建设,恰似阜阳硬件提质的缩影。2010年,阜阳中心城区面积仅为76.4平方公里,到了2024年,这一数据扩大至162平方公里,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明显提升。同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则由31.9%提升至46.29%,加速提升。

双清湾公园风景美如画。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硬件设施升级了,社会风尚、乡风文明等软件也要跟上。硬件与软件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互促共进、互相支撑,只有“软硬兼施”,文明才能得以全方位涵养,城市才会更好成长。
阜阳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先进典型、凡人善举高频率涌现。近年来,阜阳涌现出2名“时代楷模”,数量居全国地级市之首,有135人入选“中国好人”。
好人辈出的现象,并非偶然。
这片土地积淀的人文底蕴与向善基因,为善行义举的萌发提供了深厚滋养。
“这是阜阳独特的地理禀赋、厚重的历史文脉和颍淮儿女代代相传的淳厚民风,共同构筑的‘道德沃土’所孕育的必然结果。”阜阳师范大学皖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新宇说。
“先天禀赋”固然可贵,“后天培育”亦不可或缺。
为推动好人精神持续传承,阜阳着力构建“好人涌现、好报常在”的长效机制。
建立四级好人推选网络,通过较为完善的好人推选、表扬、宣传、礼遇机制,让好人的力量成为“行走的风尚”;积极开展“身边好人”宣讲,每年组织“身边好人”座谈会、先进事迹报告会,树立“以德为先”文明风向标……一系列扎实举措推动阜阳形成崇德向善的良性循环。
为了进一步培育文明风尚,近年来,阜阳市还积极开展网络文明建设工作,弘扬新风正气。

颍州区村干部李振雷正在开展助农直播带货。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
为构建网络“文明矩阵”,阜阳市联系近百名网络大V、网红主播、自媒体达人,组成作品创作矩阵,坚持正能量传播,讲好阜阳故事。
在颍州区,村干部李振雷的社交媒体账号里,没有猎奇搞怪,只有田间地头的“治理笔记”。近日,颍州区姚楼村蜜薯迎来丰收,但当地村民却迟迟未能打开销路。李振雷了解到情况后,主动开展助农直播带货。直播间里人气爆棚,订单不断,蜜薯的销路很快打开了。
当独具阜阳特色的文化IP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全媒体矩阵传播开来,那些带着乡土气息的鲜活内容、饱含民生温度的真挚表达、凝聚奋进力量的精品创作,正如涓涓细流汇入网络文化的江海。
如今的阜阳,文明已不仅是城市的金字招牌,更成为融入血脉的精神基因。伴随着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这座城市正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让崇德向善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让和谐宜居成为城市的鲜明底色。
相关阅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