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船检:护航水运“细胞” 服务产业升级
水运,是现代物流体系中极具性价比的运输方式,在汽车、粮食、煤炭等大宗货物长距离运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是区域经济“向海而兴”的重要支撑。
在安徽加快建设交通强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内河航道构筑起“黄金水道”骨架,港口码头串联起物流关键节点,而穿梭于长江、淮河之上的一艘艘货轮,正是维系水运高效运转的“活力细胞”。
谁在守护这些“细胞”的安全与健康?答案,藏在安徽船检系统验船师们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专业里。
进入11月,淮河两岸阵阵秋风带来凉意。这天上午,安徽省淮河船舶检验(船员管理)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淮河船检中心)验船师肖华山与同事早早来到蚌埠市一家造船厂,对一艘处于建造关键阶段的船舶开展检验。
从甲板钢材厚度到板材刚性强度,从船舶结构合规性到装运条件安全性,肖华山手持图纸逐项核对、细致检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船舶质量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从造船环节就严把质量关,既是对船厂、船东负责,更是对船员生命安全、对水上运输安全负责。”

肖华山(右二)正在对船舶建造过程进行检查。人民网记者 王锐摄
作为船检系统的“老兵”,肖华山扎根一线二十余年,他所在的淮河船检中心,是安徽省地方海事(港航)管理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省海事中心”)下设的三大直属船检分支机构之一,承担着皖北六市船舶审图、建造检验、海船营运检验等重要职责。
近年来,肖华山参与过安徽省交通运输厅、省海事中心及淮河片区多项重大项目,经手检验的船舶从传统干散货船、油船、危险品液货船,到近年来逐步推广的LNG新能源动力船,累计达1000余艘次,总吨位近100万,见证了安徽船舶产业与水运事业的迭代升级。
“虽然检验数量有所减少,但船舶吨位越来越大、载货能力越来越强,检验标准也更严;更重要的是,船舶类型越来越多样,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在肖华山看来,船检工作的变化,与安徽主导产业加速升级密切相关。
如今,随着LNG新能源船、可装载330辆商品汽车的滚装船等新型船舶陆续“登场”,给全省船检工作带来了新挑战,也推动着船检工作重心从“常规检验”向“服务发展大局”转变:从检验三千吨级内河中小型货船,到承接40000吨级近海散货船检验;从检验砂石、煤炭运输船,到攻克新能源汽车滚装船检验技术——安徽船检的“能力边界”,正随着全省发展需求不断拓展。

淮河航道(蚌埠段)船只来往不断。人民网记者 王锐摄
2024年,安徽汽车产业整车出口量跃居全国第一位,今年前9个月,继续保持全国首位,“皖车出海”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给安徽船检提出了新课题。
然而两年前,作为全国重要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的合肥,却面临着“有车无船”的困境:没有一艘可通江达海的汽车滚装船。这其中,包含了滚装船造船技术难度大和安徽地方船检机构缺乏相关检验经验的双重困境。
皖车出海,少不了皖船助力;而皖船建造,也离不开本地的船舶检验力量。
为了给“皖车出海”打通水运通道,省海事中心迅速抽调全省骨干验船师组建专项项目组,由皖江船舶检验中心牵头集中攻关滚装船技术法规与检验规范,逐项梳理装载、系固、消防、稳性等核心环节的技术难点,最终形成一套完善的检验方案。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2024年11月,由安徽省皖江船舶检验中心独立检验的首艘330车位内河商品汽车滚装船,在芜湖顺利下水投入营运。
“截至目前,全省已有5艘同类型滚装船投入使用。现在,安徽造新能源汽车从合肥装船后,可直达上海港,无缝转载7000车位远洋滚装船,远销欧美、中东等地。”省海事中心船舶检验部部长周健松介绍,“皖船皖检”的落地,不仅有效缓解了安徽汽车出口水路运力不足的矛盾,为全省汽车产业出口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运力保障,更在服务全省首位产业发展、推动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服务省内主导产业的同时,安徽船检还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积极“走出去”深化区域协同。通过与江苏、浙江、上海等周边省份船舶检验机构对接,共同推进全国船舶“通检互认”机制建设,参与打造长三角区域船检“通检互认”示范区。目前,这项工作已在安徽16个地市全面铺开,有效打破了区域船舶检验壁垒,为长三角航运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安徽方案”。

船只有序通过裕溪闸。人民网记者 王锐摄
随着江淮运河全线贯通,安徽“通江达海、干支联动”的水运优势愈发凸显。展望未来,省海事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始终围绕船检高质量发展目标,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持续加强船检队伍建设、完善检验技术体系、提升服务供给能力,为“水运安徽”建设、长三角航运协同发展及全国船舶检验事业进步,注入更多坚实有力的安徽力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