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江淮传真>>县区传真

来自合肥市瑶海区“校园餐”的温暖实践​

2025年10月24日15:39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近年来,在合肥市瑶海区,“政府自营、国企运营”的创新模式,既筑牢了孩子们舌尖上的安全,又为家长开辟了家门口的就业路,在菁菁校园、琅琅书声中交出了一份民生保障的温暖答卷。​

源头把控:22小时的新鲜接力​

清晨六点,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嘉山路校区后门,一辆冷链运输车准时停靠。食堂项目经理吴玉敏带着两名主厨早已等候,随车而来的不仅是新鲜食材,还有厚厚的检测报告、检疫证明等全套文件。“冷鲜禽类冰凉有弹性,现宰肉品色泽鲜红带余温。”三人分工核验票据、检查品质、记录台账,执行严格要求的校园餐“双人联检”制度,在瑶海变成了“三人联检”,食材入场前的最后一道“体检”在这里“加码”完成。​

清晨6时食材接受“三人联检”。

清晨6时食材接受“三人联检”。

这场新鲜接力始于22小时前。

前一日午后,肥东荣建蔬菜基地的工人按“无虫眼、无黄叶”标准遴选蔬菜,傍晚五点前全部送达配送中心接受有机磷等检测;次日凌晨现宰的猪牛羊肉同步完成检疫,与冷鲜禽类一同进入0—7℃冷链车厢。“食材成本占比必须超七成”,瑶海区将教育部的校园餐“质量导向”采购要求落到实处。吴玉敏算了一笔账:“15元一斤的冷鲜鸡腿虽比冻品贵一倍,却换来了孩子们餐桌上的开心和家长们的笑脸,我们觉得很值。”

七点半,9名“妈妈岗”员工准时到岗。曾是全职妈妈的王茹正带着同事清洗蔬菜,盐水浸泡后,再用三遍清水冲洗,四遍流程缺一不可。“我们曾发现一个运输中受损的冬瓜,上报后就第一时间更换了。”王茹的这份“较真”正源于自己的特殊身份——如今她既是食堂员工,更是本校学生家长。这种来自家长的员工招聘设计,看中的就是这份“妈妈严选”的责任心,这份责任让每片菜叶、每块肉品都经过“最有爱”的把关。​

科技赋能:看得见的安全守护​

学校食堂大厅的液晶屏幕上,后厨场景实时呈现:清洗间水花飞溅,烹饪区蒸汽氤氲,配餐台餐具齐整。这套“明厨亮灶”系统一头连着食堂,而另一头接入瑶海区市场监管局平台。在这里看到,AI智能算法24小时监测违规操作——未戴厨师帽、储藏温度超标等细节一旦出现,立刻触发预警推送至管理人员终端。​

科技守护之外,家长监督的力量同样坚实。

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成员王海萍每周都会来陪餐,记录下“饭菜保温”“口味调整”等建议,通过例会直接反馈给后厨。“去年女儿还不爱吃校餐,现在最盼的菜是排骨年糕。”家长解阿莉的感受颇具代表性。食堂建立反馈闭环机制,每天收集百余名师生意见,每周更新食谱,“差评绝不隔夜”成为铁规矩。九月一份肉末茄子因品种选错收到反馈,后厨当天就更换为皮薄肉嫩的紫长茄,用细节打磨口感的结果就是:“有一个胖胖的小男孩在学校食堂添了三次饭”的事情在学校传开。​

AI智能算法24小时监测校园食堂。

AI智能算法24小时监测校园食堂。

关于校园餐的智慧管理,还体现在家长们看不见的细节上:通过系统预判班级请假人数准备餐食,每层楼设加餐点满足需求,依据餐盘剩余情况动态调整菜单。从食材溯源到餐食配送,科技与爱心交织成一张立体的安全网,让“卫生、安全、可口、营养、健康”的要求落地生根。​

模式创新:双重民生的瑶海探索​

“既护孩子吃饭,又帮家长就业”,学校食堂的经营方——合肥江禾食语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亮将这种模式概括为“双重民生”。作为瑶海区属国有的餐饮管理企业,该公司承接的首批11所试点校园食堂中,员工组成规定里有这样一条:家长岗位占比不低于50%。三十八中嘉山路校区食堂的13名员工里,9人是本校家长,连食品安全员这一核心岗位也由八年级学生妈妈担任。​

这种藏在招聘细节设置里的民生探索并非孤例。据了解,在辽宁鞍山,18名家长走进学校后厨;在河南开封,160余名家长化身“食堂守护人”。

瑶海区的实践与之呼应,更形成独特优势:早上七点半到下午两点半的工作时段,完美契合家校生活节奏——家长们送完孩子到食堂上班,下班后还能回家准备晚餐。当他们推着餐车走过教室走廊时,目光所及都是自家孩子的同窗,这份特殊的情感联结,让每一份餐食都承载着“妈妈的牵挂”。​

每一份餐食都承载着“妈妈的牵挂”。

每一份餐食都承载着“妈妈的牵挂”。

政策支撑让创新走得更远。今年以来,为进一步夯实校园餐的硬件基础,全区共投入119万元改造27家校园食堂,新增消毒柜等设备50余台,未来两年将完成30所食堂改造,2027年暑期实现80个食堂全覆盖。这种推进力度,正是对教育部“校长负责制”“家长参与监督”等要求的深入践行,让校园食堂回归公益性质。​

午后两点半,最后一个餐具入柜,王茹解下围裙,轻轻走过学校操场边的绿茵地,秋阳下这里满是青春跃动的身姿,让她的眼角泛起暖意。在瑶海,这样的温暖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校园餐连接起厨房与教室,让工作与亲情和谐共生;妈妈们的双手既烹制佳肴,也编织关于生活与未来的梦想。​

从田间地头到校园餐盘的22小时接力,从科技监管到家长参与的全链条守护,从食品安全到就业保障的双重发力,合肥市瑶海区用一餐饭的“功夫”,把民生关切做到群众心坎上。这顿充满温度的校园餐,是瑶海区“十四五”期间民生福祉提质升级的生动缩影,不仅滋养着孩子们的成长,更彰显着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温度,为民生保障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关堂所 张雅琦 文/图)

(责编:欧恺、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