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江淮传真>>县区传真

“绩溪小黄牛”跻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2025年09月25日08:48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日前,皖南山城绩溪传来喜讯,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公布2025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其中“绩溪小黄牛”作为安徽省绩溪县特色农产品成功入选,标志着该县畜牧业品牌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近年来,该县立足资源优势,积极实施农业产品品牌带动战略,持续深挖特色农产品潜力,围绕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战略,全力指导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培育打造名特优新农产品,积极筛选、培育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目前,全县黄牛养殖1450余户存栏8000余头。其中,存栏50头以上规模户14户、存栏10头以上专业户110户。

独特生态环境,孕育一方产业

位于皖东南山城绩溪,县域自然条件好,森林覆盖率达78.3%,是国家级生态县。属北亚热季风气候区,年均温度16℃,年降雨量1500毫米,有10.1万亩的宜林宜牧草山草坡。利用天然牧场和农副产品秸秆养牛,较为普遍。

该县黄牛养殖历史上以放牧为主,以皖南牛为主要品种的传统养殖区。 “绩溪是皖南牛的主产区,在当地俗称‘绩溪小黄牛’,夏、秋放牧,冬、春舍饲,孕育出一套较为科学的饲喂方法。”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农技人员邵智骅介绍,绩溪小黄牛其核心优势在于产地环境优越,它们常年放养于高山草甸,以天然牧草和中药材为食,饮用山涧泉水,生长周期长达3至4年。

绩溪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绩溪小黄牛”是重要的役用畜种,“几把黄草”养一个廉价的“劳动力”,地域独特性明显。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绩溪小黄牛”从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役用”到餐桌,绩溪小黄牛肉成为年终“礼包”“小炒黄牛肉”“牛肉焐萝卜”成为“老徽州”过年最温暖的菜肴,深受亲朋好友的喜爱。“村内听说要宰杀耕过田的老黄牛,场面肯定有些‘乱’,从不‘外销’。”伏岭镇伏岭村村民老邵对“土种牛”养殖充满信心。

2024年,牛肉市场普遍低迷,西杂牛每百元3斤,绩溪小黄牛仍维持在50—55元的高价位,且持续畅销。

政府持续引导,促进产业发展

一方面,该县连续9年出台农业奖补政策,对从事小黄牛规模化养殖企业进行奖励。连续6年实施秸秆饲料化补助项目,引导养牛户通过秸秆养牛节本增效。结合实际,先后制定印发《关于推进绩溪县黄牛产业发展的意见》《绩溪县黄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27年)》。“仅2024年省、市、县累计投入资金392万元用于支持秸秆饲料化利用、美丽牧场建设、养殖场设施改造提升。” 邵智骅介绍,依托省委、省政府‘秸秆变肉’政策支持,积极推进产业发展。

另一方面,整合资金,持续“双招双引”。引入安徽徽牛云等公司,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450万元,建成存栏400头的皖南牛育种示范场,预计年底前投产。整合项目资金140万元,在板桥头庙山、临溪镇上游村建设2个存栏100头规模的养牛场租赁给农户,支持养殖户采取“舍饲”或“半舍饲”方式发展规模化养殖。

强化科技支撑,推动产业升级

好的牛肉品质,需要严谨的检测数据支撑。2024年元月份,该县邀请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刘洪瑜技术团队,对“放牧+补饲”同等条件下,饲喂的皖南牛(绩溪黄牛)和西门塔尔杂交牛(西杂牛)进行全面的育肥及肉品质测定。“从测定数据来看,绩溪小黄牛肉质风味独特、大理石花纹均匀,富含氨基酸,营养价值极高。” 刘洪瑜介绍,优质的产品才能拥有广泛的市场。

首先是以测定结果为依据开展皖南牛选育工作。刘洪瑜提出,“以皖南牛为基础,从农户家中挑选品相好、体型大的种牛,开展基因测序,对品种进行提纯复壮。” 重点锁定江浙沪中、高端消费人群,既要保留牛肉的风味口感和牛肉品质,同时又要提高养殖效益。

另一举措是,大力推动“杂改土”。对有一定养殖基础的养牛场,积极引导“杂改土”,2024年3家饲养西杂牛规模户转型养殖绩溪小黄牛,提高土牛的市场占比。

同时,打造黄牛养殖基地。“徽杭家庭农场等5家主体建成“市级生态美丽牧场”,振华牛养殖家庭农场建成“省级生态农场”。围绕徽菜全产业链建设,完成“周坑”“下备牛”商标注册,认证有机产品皖南牛150头。” 邵智骅介绍道,以此提升黄牛品质,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是国家对农产品地域特色、优良品质和市场潜力的认可,更是推动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胡嘉彦表示,将加大技术培训、监管力度,加大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全方位开展品牌宣传推介,通过以品牌促规模、以品牌拓市场,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胡体红)

(责编:欧恺、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