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向智向绿 安徽建工工业化这样破局

机械轰鸣,流水线有序运转,一块块墙板预制件如积木般整齐下线。这里没有灰尘飞扬,没有人声鼎沸,取而代之的是智能设备的高效协作与绿色生产的清新气息。这一幕,正是安徽建工集团工业化业务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在“双碳”目标引领和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大势下,安徽建工集团所属建工工业化公司紧扣时代脉搏,以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为发展路径,在装配式建筑、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领域持续突破。今年上半年,集团建筑工业化业务同比增长141.6%;1-8月,建工工业化公司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211.35%,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转型答卷,成为推动安徽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
智慧工厂:建筑生产新范式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安徽省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将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持续增长。在这一背景下,建工工业化抢抓机遇,加快推进传统“工地”向现代化“工厂”转型。
安徽建工建筑工业有限公司厂区。安徽建工供图
走进建工工业化长丰县智能工厂,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忙有序而又绿色高效的生产景象:钢筋加工、混凝土浇筑、抹面养护等工序均由智能化设备和机械完成,预制构件在流水线上源源下线。相比传统工地尘土飞扬、人工密集的作业模式,这里实现了“机器代人、智能控场”的跨越,为装配式建筑高质量产品供应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据表明,与传统现浇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可减少建筑垃圾80%、节约木材60%、缩短工期50%、减少水耗40%、节约材耗40%。它所带来的,不仅是工法革新,更是建筑理念的时代变革。
作为安徽省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领军企业之一,建工工业化积极布局PC构件、管桩、管片、桥梁工业化、模具模板、工业上楼、管涵、小型构件、砼保护层垫块等十大板块,形成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格局。今年以来,建工工业化不断优化生产组织和管理模式,推动产业链补短板、锻长板,在产业链协同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为安徽省建筑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能。
创新引擎:驱动“智造”新飞跃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建工工业化将科技研发作为核心战略,成立自主设计研发中心,并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今年以来,建工工业化累计获得省市级科研奖项7项,多家子公司获评“标准化示范企业”“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建工工业化信息化系统。安徽建工供图
在技术工艺方面,建工工业化公司自主研发的“预制构件凸起花纹制作”“预制外墙带线条下窗台制作”等工艺,获批安徽省工法,并参编《装配式保温装饰一体化混凝土外墙应用技术规程》等标准规范。2018年,建工工业化生产的“装配式预制钢筋混凝土夹心保温外墙板”还亮相安徽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科技创新成果展,充分彰显了企业创新发展的硬核实力。
在智能工厂建设方面,建工工业化自主研发的Smart-PC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设计、排产、生产、仓储、物流等全链条的数字化管理。此外,自主研发的RFID芯片,让每一块构件都有了独立“身份证”,从制造到安装全过程可追溯,生产效率提升15%,异常损失减少50%,推动质量管理由“事后把关”向“全过程控制”转变。
建工工业化RFID芯片。安徽建工供图
截至目前,建工工业化已拥有16项发明专利、百余项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主编地方标准1项,参编各类标准图集15项,累计获得国家级、省级QC成果40余项。科技创新正持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企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不断攀登“智造”新高度。
绿色动能:锻造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绿色,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建工工业化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构建节能降耗、清洁环保的现代生产模式。
依托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建工工业化实现了“光伏+屋顶”的一体化能源利用模式,每年节约用电43.4万度,节省成本近40万元。在建材选用方面,公司大力推广绿色建材,在厂房扩建与设施改造过程中,优先选用可再生、可回收、低环境负荷的材料,从源头减少碳足迹,推动产业链绿色化升级。
建工工业化顶层光伏。安徽建工供图
为彻底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粉尘与噪声污染,建工工业化投资建设全封闭搅拌站。通过高效除尘与隔声技术实现无尘、低噪生产,显著改善厂区及周边环境,践行清洁生产理念。同时引入循环水生产系统,大幅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基本实现废水“零排放”,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有效缓解环境压力。
建工工业化全封闭搅拌站。安徽建工供图
建工工业化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绿色”不仅是一份社会责任,更是推动企业长远发展的新动能。
晨曦初露,新一批构件整装待发,即将奔赴全国各地的重要工程现场。从精准高效的智能工厂,到澎湃有力的创新引擎,再到生生不息的绿色动能,建工工业化以坚实步履绘就了一幅转型升级的生动画卷。展望未来,建工工业化将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数字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书写建筑工业化的新篇章。(文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