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赋”于“民”丨两张“车票”,搭上肥西产业快车

“勇当全省排头兵、挺进全国二十强!”今年,锚定新坐标的安徽省肥西县将高质量发展具化为“五比五拼”行动:比速度拼招商、比贡献拼服务、比担当拼创新、比成效拼品质、比作风拼实效。
这其中,优化营商环境、壮大民营经济是核心战场。连续5年全省民营经济考核前列,助力民企,肥西锲而不舍。
人民网安徽频道联合肥西县委宣传部推出“藏‘赋’于‘民’”系列报道,解码肥西“5+X”产业布局中,如何将政策之“赋”、环境之“赋”、服务之“赋”,深藏于万千经营主体的活力之中,进而汇聚成挺进“全国二十强”的磅礴力量。
2018年,合肥艾创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艾创微)创始人潘俊带着他的创业团队——总共两名员工,站在合肥肥西县政府提供的900平方米崭新厂房里,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县政府给了我们200万元天使投资,还提供了这么大的免费场地。”潘俊回忆道,“但我们当时只有两个人,四张办公桌,放在这空旷的厂房里,简直就像大海里的一叶扁舟。”
如今七年过去,场景彻底改变。2023年7月,艾创微百余名员工整体迁入一栋独立的研发大楼,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年产值从50万元到突破2亿元、车规级芯片批量进入整车厂……
这家曾经“小得可怜”的企业,如今已是肥西集成电路产业里一枚重要的棋子。
从“雪中送炭”到“场景赋能”
潘俊的创业故事始于2017年的肥西“创智汇”大赛。带着芯片设计项目来参赛的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个县级创新创业大赛会成为企业命运的转折点。
“获得大赛第二名后,肥西县不仅给了200万元天使投资,还提供了900多平方米的免费办公场地,真正是拎包入驻。”潘俊说,这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是雪中送炭。
艾创微公司产品。人民网记者 吕欢欢摄
但肥西给予的支持远不止“给钱给地”这么简单。
初创期的艾创微主打白色家电芯片,虽然技术过硬,却苦于没有市场突破口。令潘俊意外的是,县政府主动当起了“推销员”,帮助对接本地家电制造企业,“这种牵线搭桥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我们获得了最直接的市场反馈和应用场景。”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企业转型时期。随着安徽省、合肥市将新能源汽车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肥西县也快速布局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艾创微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开始研发车规级芯片。
“芯片行业最怕没有验证机会。”潘俊坦言,“车规级认证极其严苛,没有龙头企业的合作与信任,我们根本打不进这个圈子。”
就在这时,肥西县政府再次出手,促成了艾创微与华霆(合肥)动力技术的合作。这家国内领先的电池系统供应商为艾创微开放了测试窗口,让他们的产品在电池管理系统上进行了长达一年的验证。
“这一年时间、一个场景,比很多资金支持更重要。”潘俊说,“如果没有这个机会,我们的车规级芯片可能现在还停留在图纸上。”
当然,这种“场景赋能”的模式也是肥西培育新兴产业的关键举措,通过政府牵线,让创新产品在本地率先应用,既帮助企业获得了宝贵的市场验证机会,又加速了本地产业生态的完善。
从“破局突围”到“赢得信任”
验证通过后,艾创微的产品终于获得了进入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通行证”。但新的挑战接踵而至——如何让更多整车厂接受一家初创企业的产品?
这时,肥西县又使出了新招:政府牵头组织供应链对接会,让艾创微直接面对潜在客户,帮助申请各类资质认证,甚至推动参与行业标准制定。
最让潘俊印象深刻的是2022年的那次对接会。“县政府把本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企业都请来了,我们一次性接触了十几家潜在客户。”他说,“这种精准对接比我们自己跑市场效率高太多。”
艾创微公司产品。人民网记者 吕欢欢摄
政府的这些举措不仅帮企业节省了成本,更重要的是赢得了信任。“有政府背书,客户对我们的信任度明显提升。”潘俊说,“之前是我们求着客户试用,现在开始有客户主动找上门了。”
随着订单增多,最初的900平方米办公空间很快就不够用了。从四个工位到占满整个楼层,再到租用额外场地,艾创微的扩张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2018年,它还只是“创智汇”大赛落地项目之一;2019年,成为合肥市高成长企业;2022年,获评安徽省专精特新企业;2023年,拿下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每一步背后,都有政策、资金、人才引进的持续助推。
从“生态育林”到“林茂参天”
艾创微的快速发展背后,是肥西县精心构建的产业生态体系。
“很多人以为政府帮扶就是给钱给地,但肥西做得更深入。”潘俊举例说,当企业需要高端人才时,政府帮助对接高校资源;当需要扩大产能时,提供产业基金支持;当需要拓展市场时,组织产业链对接。
这种全方位帮扶让艾创微实现了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跨越。如今,艾创微的产品不仅应用于汽车电子,还进入了工业控制、新能源等领域,甚至参与了国家重大项目的配套。
当然,这不是艾创微一家的故事,肥西县的这种培育模式正在产生倍增效应。
肥西县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集成电路产业生态的完善,肥西也从一个传统产业占比较高的县域,逐步转型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高端智能制造等战新产业的集聚地,越来越多的相关企业选择落户肥西。
而肥西通过精准绘制产业链图谱,“缺什么补什么”,逐步构建起从材料、设计到封装测试的集成电路产业链。自今年伊始,肥西县集成电路工作专班已成功签约12个项目,协议投资总额逾60亿元。同时,有六个项目正重点洽谈,协议投资总额达67.05亿元,这些项目覆盖了半导体材料、IC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多个产业链环节。
“现在回想起来,最初那900平方米厂房和200万元投资,就像两张珍贵的车票,让我们搭上了肥西产业发展的快车。”潘俊说,“但这趟车最宝贵的不是启动资金,而是政府一路上的指引和帮助。”
站在崭新的研发大楼里,潘俊指着忙碌的实验室说:“你看,现在我们的每个工位都坐满了人。有时候我会想起当初那四个孤零零的工位,然后告诉自己:还好当时选择了肥西,坚持了下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