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都市圈探路要素市场化改革

一项全新的改革试点将在合肥都市圈落地。
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10个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10个地区包括:北京城市副中心、江苏苏南重点城市、浙江杭甬温、安徽合肥都市圈、福建福厦泉、河南郑州市、湖南长株潭、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重庆市、四川成都市。试点方案自批复起实施2年时间,预计2027年完成试点任务。
从这份名单可以看出,合肥都市圈是全国唯一承担改革试点任务的都市圈,这不仅有利于通过改革打通合肥都市圈的发展堵点、释放更大发展红利,还有利于在国内外进一步打响合肥都市圈的知名度、提高影响力,进而以要素市场化改革之效,吸引聚合更多发展要素资源,把合肥都市圈锻造成全省更强劲活跃的发展支撑极。
为什么这项改革要选择合肥都市圈作为试点?
合肥都市圈划定的范围,包括合肥市全域以及周边芜湖、马鞍山、滁州、淮南、安庆、六安的7个县(市、区)。
经过近年来发展积淀,合肥都市圈已经成为发展基础较好、经济增长支撑作用强的城市群、都市圈,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在技术、土地、人力资源、数据、资本、资源环境等六大要素上有着较好的发展优势,是改革的“天然试验田”。
《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聚焦这六大要素,推进22项具体措施,通过各要素的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扫清障碍堵点,为全国推行这项改革当好“开路先锋”。
如今,合肥都市圈的改革试点,已经箭在弦上。
随着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合肥都市圈必将汇集更大发展动能,进而从过往的“强省会”迈向“强都市圈”,以合肥都市圈为核心圈层,强化合肥对全省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增强新赛道上“冲锋陷阵”的能力
什么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何要改革?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环节,也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所副所长、研究员郭丽岩看来,“要素协同配置”超越了单一维度,强调各类生产要素之间的有机组合、动态匹配与高效流动。要素协同配置的核心要义在于系统性、高效性、动态性。
“这次综合改革试点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健全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要素配置结构和服务保障机制,特别是明确技术、数据、知识、管理等新型要素配置方向和路径,优化新业态新领域要素保障,有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将进一步增强我国企业在科技和产业新赛道上‘冲锋陷阵’能力。”郭丽岩说。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会长徐善长认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传统发展模式带来了经济高速增长,但也积累了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其根源在于要素配置扭曲。要解决结构性矛盾问题,根本途径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可以说,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是解决经济结构性矛盾的重要突破口。通过改革试点,探索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要素资源配置方式,助力构建起全国统一的要素资源市场,推动生产要素从低质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支撑实体经济发展,释放错配资源,破除无效供给,解决经济中的深层次问题,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徐善长表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还是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无序竞争的制胜一招。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所在。但无序恶性竞争违背了经济规律,降低了经济效率。
比如,一些地方的无序竞争具有明显的内耗性,过多资源、要素投入低效竞争,抑制了创新发展活力,强化了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整体上阻碍国内大循环、破坏产业发展生态。
无序竞争的突出表现,是扭曲市场价格机制的低层次价格竞争,致使反映市场供求状况的价格信号失真,实际反映的是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各种行政手段扭曲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机制。
通过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建立系统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推动要素价格由市场决定,引导资源向高效益领域流动,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资源配置等方面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从根本上破除地方“小循环”“小市场”,打破无序竞争的存在条件。
鼓励按规定在职创办企业
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安徽怎么干?目前,批复的《方案》中明确试点范围包括合肥市全域,芜湖市无为市,淮南市寿县,马鞍山市含山县,安庆市桐城市,滁州市定远县,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合肥都市圈将畅通技术要素“流动”,让更多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根据《方案》,合肥都市圈将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和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鼓励试点单位科研人员或团队选择“先赋权后转化”新模式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可赋予其不低于70%的科技成果所有权权益,或不低于10年的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负面清单。鼓励将职务科技成果通过许可方式授权中小微企业使用。
据介绍,目前这项改革已覆盖106家省属本科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实现省属本科高校全覆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覆盖。全省累计赋权职务科技成果超1600项。
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机制方面,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其科技成果转化净收入单位留成部分中可提取不低于10%的经费用于人员奖励和机构能力建设。
在土地要素改革方面,将按照国家明确的范围、标准和规则,在合肥都市圈内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县域调剂使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推动盘活利用闲置农房。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
促进人力资源要素畅通有序流动,户籍制度改革是重要一环。《方案》明确,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推行居住证互通互认,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实现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设完善乡镇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建立健全与地区常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的财政转移支付、住房供应、教师医生编制等保障机制。
值得关注的是,《方案》还特别提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科研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到企业工作、参与项目合作、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这可以让更多科研人员卸下“身份包袱”,安心创新创业。
让数据赋能民生与产业
用新要素赋能新发展。合肥都市圈将推动数据从“资源”向“价值”转化,让沉睡的数据赋能民生与产业。
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根据《方案》,合肥都市圈将全面开展公共数据资源普查,建立系统清单、数据清单、需求清单,厘清“家底”,并深化挖掘利用。
让数据真正“活”起来,支持构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文化、旅游、信用建设、城市管理、基层社会治理、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数据开发利用场景。推进工业互联网赋能增效,为各类中小企业精准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并支持建设中国声谷,全面激活数据要素潜能。
在强化资本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将加强重大产业项目与金融机构对接,探索银行机构与外部股权投资机构深化合作;探索建立绿色项目库,引导金融机构扩大绿色贷款规模;探索建立并购基金;加快发展供应链金融,引导金融机构提供更多串联产供销上下游、直达各流通环节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
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制度建设方面,《方案》特别提到构建绿色要素交易机制,推动绿色电力交易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相关办法;探索完善用水权初始分配制度,研究将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工程纳入排污权储备,开展重要生态空间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扩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范围。
省发展改革委体改处负责人单媛表示,通过系统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将有效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显著提升要素流动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益。下一步,将以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为重要抓手,继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要素动能。(记者 王弘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