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附一院举办2025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义诊活动

人民网合肥9月22日电 (记者胡雨松)每年9月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今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以“早防早治,守护认知”为主题,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认知健康,建立科学的疾病防控意识。
义诊现场。人民网记者 胡雨松摄
9月22日上午,中国科大附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内科认知障碍团队在医院南区举办大型科普义诊活动,为患者提供免费健康咨询,发放《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手册,普及脑健康养护知识。
义诊现场,中国科大附一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施炯介绍,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疾病而非“正常衰老”现象,随着病程进展,患者神经系统会受影响,记忆、思维和行为能力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破坏,患者可能无法自理生活,给家庭带来较大照护压力,但早期发现并干预,能显著延缓病情恶化。
义诊现场。人民网记者 胡雨松摄
“很多人觉得阿尔茨海默病治不好,查了也没用,这其实是误区。”施炯指出,早期通过药物治疗,开展认知训练等方式,可以帮助患者维持独立生活能力,减少照护者负担。
目前,中国科大附一院围绕阿尔茨海默病的“筛查-诊疗-康复-照护-宣教”全流程,从专科建设、诊疗技术创新、跨机构协作、干预管理到健康宣教等多维度开展工作。医院还牵头成立安徽省认知障碍专科联盟,提升基层单位诊疗能力与疑难病症解决水平。通过多种举措,最大限度保留患者功能、维护家庭稳定,推动社会包容与资源优化配置,构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全生命周期照护体系。
“一般认为,65岁左右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高发期,但最近几年,该疾病也出现年轻化趋势。”施炯介绍,如果自己或身边人出现记忆减退影响生活,反复忘记刚做的事;日常操作变困难,熟悉的事突然做不好;语言表达卡壳,说话时找不到常用词;方向感变差,在家附近迷路;记不清“今天是几号、现在在哪”;或者情绪、性格改变,原本温和的人突然变得暴躁、多疑,对喜欢的事失去兴趣等情况,建议及时就诊进行认知评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