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江淮传真>>县区传真

芜湖湾沚小陶村:“以水为媒”激发生态产品价值

2025年09月09日15:51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上午10时许,在芜湖市湾沚区六郎镇小陶村黄勤茹的工作室内,热闹非凡,安徽工程大学的学生和游客们在她的指导下,动手制作手工浆染制品。

作为“芜湖浆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勤茹2023年看中小陶村的人居环境,将自己的非遗工作室开在这里。而现在像这样的非遗工作室,小陶村已有4个。

小陶村,坐落于芜湖市湾沚区北部,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这里,水网纵横,宅水相邻,属于典型的江南沿江圩田村落。

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村庄曾长期默默无闻,近年来却以手工DIY、“小陶村市集”等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走红,吸引周边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小陶村如何“破茧成蝶”成为网红村?它是如何走出一条人水和谐共生、文商旅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水系连通 筑牢生态根基

走进小陶村,满面水光映入眼帘。三面临水、水网密布造就了其独特的自然风景。

而在昔日,因为管理缺失、泥土淤积,小陶村水体被分割成多块,一度沦为“龙须沟”,水塘淤塞、杂草横生……村民反映较为强烈。

“引入青弋江水,让活水净化圩内水质,以水利促进发展,以环境改善带动乡村振兴。”芜湖市湾沚区河长办工作人员奚涛介绍,自2021年起,湾沚区实施水系连通工程,小陶村所在的北陶行政村成为当时的试点之一。

借助水系连通工程实施,在区、镇两级河湖长统筹谋划下,小陶村实施了一系列环境改造行动,包括水生态保护修复、道路和房屋外立面改造等。“村居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都快认不出来了。”北陶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陶旭感慨道。

水活了,村庄面貌改善了,但如何守住这汪活水?小陶村有自己的解题方案。

“设立了党员志愿巡护队、基层水管员、志愿宣传队三支巡查管护队伍,对全村水体开展全覆盖巡查,每周不少于1次……鼓励村民通过主动巡河护河兑换积分。”陶旭表示,河湖长制的有效落实是水环境管护重要抓手,而激发村民河湖保护内生动力则是关键。目前,小陶村已将全村水面经营权统一收回到村集体,统一公开发包,并建立水环境保证金制度,鼓励村民主动投入基层河湖管护中。

与此同时,小陶村以村级河湖长为基础、村小组为纽带,在有效落实“河湖长+水管员”的河湖管护模式基础上,创新实施“购买服务+企业运作+政府监督”的物业化管理模式,定期组织专业化机械对水体进行清洁、清淤。

大学小镇 激活水域经济

村庄水质提升不仅美化了环境,也为古老的村庄带来了人气。

基于小陶村河湖长制工作的有力推动、河湖面貌的全面改善及基层河湖管理保护长效机制的有效落实,湾沚区六郎镇与安徽工程大学共同建设“大学小镇”,以此激活水域经济动能。

六郎镇政府工作人员马洁介绍,借助村庄生态环境治理的“东风”,小陶村深度挖掘本村水文化内涵,以“青匠非遗村落”建设为突破口,不定期开展青年文化交流和产教融合活动。截至目前,小陶村已推动浆染、焗瓷等4个非遗工作室落户,小陶村如今已演变为以“非遗”为基础,聚焦一批文创艺创类手工主理人的文化村落,构建起“非遗传承工坊+研学实践基地+特色主题市集”的多元场景业态。

与此同时,六郎镇联动安徽工程大学,鼓励高校学生主动参与小陶村河湖管护,助力河湖长制的落实。并借助大学生、年轻网红群体在自媒体环境中的优势,自然、真实地展现和宣传小陶村的魅力,让小陶村在各类社交媒体频频“出圈”。

水产融合 改善民生福祉

既要引来流量,也要接住流量。

“牢牢把握‘水文化’赋能‘水发展’的理念,将生态‘好水’变成经济发展的资源‘活水’。”奚涛介绍,湾沚区通过推进河湖保护治理、河湖长制能效提级县建设等工作,将生态旅游、新兴业态、休闲露营等产业发展相结合,吸引了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小陶村产业振兴。

2024年,六郎镇引入芜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实行小陶村整村运营模式,打造“小陶村市集”,将水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结合,引入手工文创、美食等商户,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

“今年上半年,两次‘小陶村市集’共吸引游客3.5万人次,带动消费250余万元,”马洁介绍,目前“小陶村市集”已成功举办6届,且每次的规模和游客人数逐步提升。近年来,小陶村在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破圈”,搜索量突破百万,已成为芜湖市区居民周末度假新景点,同时周边城市、长三角等地也常有青年人慕名前来打卡。

基于“小陶村市集”的持续引流,2024年以来,骑行驿站、青创中心、非遗展示馆陆续落成启幕,吸引青年人才“扎根”乡村50余人。来福咖啡、阿良的馒头等一批网红业态成功入驻……

非遗工作室、“小陶村市集”、网红业态带来的流量,也带动了全村集体经济发展。据介绍,通过产业化运作,小陶村已实现“专家设计-团队固化-农户生产”的商业运转模式。村民通过闲置房屋出租、开设店铺、出售农产品、学习文创艺创手工等形式,自发参与到小陶村新业态链条中,形成“人才引流、产业变现”的良性循环。

数据显示,2024年至今,通过文商旅融合,已累计开发岗位10余个,带动30余户村民就业,村民人均年收入达4.1万元,高于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万元。(奚伟)

(责编:欧恺、韩震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