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

安徽向前丨歙县:新“靠水吃水”记

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 张俊
2025年08月04日11:52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三伏天的新安江,一阵雨后,清风舒爽,江面上粼粼波光,江岸边青山透绿,令人心旷神怡。

姚志群依在自家院落的栏杆边,指着眼前的水面告诉记者,“过去,这里是网箱‘排排坐’、渔网相连接的场景,围得江面密不透风。”

49岁的姚志群是安徽黄山市歙县街口镇街口村党总支副书记,曾是街口村的渔民。

过去的街口村,是个渔业村,全村400余户1500多人,最多的时候三分之二村民都从事捕鱼,典型的靠水吃水。从街口村顺新安江而下,便出安徽,是浙江省淳安县威坪镇的地界,故而百姓也把街口称为“界口”。

新安江流域跨省界断面附近风光。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新安江流域跨省界断面附近风光。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上世纪90年代,由于历史原因,与千岛湖相连的新安江水域围网养殖和捕捞产业迅速发展,既存在安全隐患,也对新安江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久而久之,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逐渐加深,水质也逐年下降。

为保护新安江-千岛湖流域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歙县于2011年启动实施网箱退养工作,并于2019年出台了《新安江渔民退捕工作实施方案》,开始引导渔民上岸。

“起初不理解,也有些抵触。”说起退养退捕,姚志群直言不讳,村民们世代生活在水边,捕鱼是大家伙的饭碗,多少有些不舍。

位于新安江畔的“老渡口”民宿。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位于新安江畔的“老渡口”民宿。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政府引导、村干部开导……渐渐地,姚志群意识到守护好一江清水的重要性。作为村里的退养户,他带头签了字,退了网,领了补助款,改行在两省交界处开起了民宿,能吃能住,名为“老渡口”。

早些年,姚志群一直在苏州干装修,2008年,因为年迈的母亲需要照顾,毅然回到老家。当时既能捕又能养,装上几个网箱,就在家门口干起了“副业”。

“装修虽是主业,但家里收入的大头还是靠‘副业’。”姚志群说,上半年捕鱼,下半年养鱼,一年下来,10多万的收入相当可观,不比在外面挣得少,关键还能攒下钱。

话里话外,姚志群对以渔为生是怀念的。不过,网箱退养、退捕上岸的事情,他也想得明白,“一方面,拥护生态保护政策;另一方面,上岸后,日子不再过得风吹日晒。”

开船去村委会上班的姚志群。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开船去村委会上班的姚志群。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其实,改行开民宿并非姚志群的一时兴起。

“多年在外务工,朋友来了,只能去隔壁的威坪镇吃住,想着自家房子空着也是空着,便有了开民宿的念头。”姚志群说,自己设计、自己装修,这几年,因为新安江保护得好,游客也多了起来,一入暑期,就进入旺季,忙起来的时候一房难求,吃饭都得排队。

“我们这里的山山水水就是青山绿水。”姚志群感慨地说,“水清之后,吃上生态饭,也分到生态红利,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一江清水出新安,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江边的姚志群来说,是参与者、见证者,也是受益者。

“当年退捕上岸的村民,有的进了企业上班,有的办起了服装厂,也有的外出务工挣钱,不论退捕转产之后从事了哪一行哪一业,大家都过上了新生活。”姚志群说,当初退得出,而今稳得住。

游客乘坐游船,感受一江清水出新安。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游客乘坐游船,感受一江清水出新安。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相比起捕鱼养鱼,打理起民宿轻松多了。”姚志群笑着对记者说,过去靠水吃水,如今还是靠水吃水!不同的是,现在端的是生态碗。

在街口镇,一江清水,流出了绿色财富,也淌出了理念变迁。

对于未来,如今已是街口村党总支副书记的姚志群满怀憧憬,“水清了、岸绿了,接下来就是要带着村民们一起,把两岸种植的茶叶和柑橘卖上好价钱,让上岸后的生活越过越好,日子越过越甜。”

点击进入专题

点击进入专题

(责编:关飞、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