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江淮传真>>县区传真

铜陵市郊区:从长江堤防到田间地头的“水利答卷”

2025年07月15日16:10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7月14日,铜陵市郊区老洲镇沙池站的自流闸门高高拉起,滚滚江水顺着渠道奔涌汇入内湖,激起层层涟漪。

“再补一天,陈瑶湖水位可以达到9.95米,蓄水总量达到3500万方,满足周边20多万亩农业用水。”郊区水利局局长孙晓辉说,今年上半年江北片区降雨量较常年偏少两到三成,“必须抓住长江水位尚未下跌的窗口期蓄水。”

工作人员在老洲镇沙池站中控室监测调度。陈磊摄

工作人员在老洲镇沙池站中控室监测调度。陈磊摄

在沙池站中控室,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流量、水位等数据。“42.5立方米/秒的设计流量,自动化启停,坐在控制室就能精准调水。”孙晓辉指着实时监控画面说,自今年7月7日利用长江与内河湖的水位差启动补水以来,陈瑶湖水位已从9.59米升至9.89米,扣除每日2—3厘米的消耗量,实际抬升近50厘米。

这样的务实行动,源于郊区水利局以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将工作重心下沉一线。他们组建5个工作组,由班子成员带队分赴全区98个圩口、153座泵站和12座水库,在汛期安全检查中同步开展基层走访,将办公现场搬到堤防闸口、村民院落,用“脚步丈量责任”的作风,书写新时代水利为民答卷。

筑牢堤防:从“拉网排查”到“系统升级”

烈日下,蝉鸣阵阵,郊区大通镇祠堂湖堤坝,郊区水利局副局长仇智正带领第三方质量检测团队,正对2024年堤防水毁修复点进行细致检测。现场,技术人员头戴安全帽,手持专业设备,在新回填的土方区域精准选取样本,检测压实度,每项操作都严谨规范,还不时蹲下身子,详细记录周围土壤情况和所在位置。

工作人员在祠堂湖水毁修复点选取土方样本。陈磊摄

工作人员在祠堂湖水毁修复点选取土方样本。陈磊摄

“这个修复点不仅回填了土方,还在坝体中间加设了一道混凝土截渗墙,质量容不得半点马虎。”仇智说。

自今年部署防汛抗旱工作以来,郊区构建区镇村三级排查体系,对长江干流、陈瑶湖等7大水系开展“拉网式”检查。

“去年汛后投入650万元完成5处重点水毁工程,今年对横埠河陈瑶湖镇段13公里堤防进行白蚁整治,开挖蚁巢43处,埋设诱杀包1520个。”仇智手机里的对比照片,清晰展示着从“蚁穴贯通”到“夯实回填”的全过程。

据介绍,郊区水利局正通过“三个一批”推进水利现代化:升级一批老旧泵站、新建一批智慧设施、培养一批技术骨干。

“计划分三年实施,今年先解决‘轻微以上’险工险段,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红旗泵站配套渠系工程,就像蚂蚁搬家,每年啃下一块硬骨头。”孙晓辉说。

资金保障上,该局探索“拼盘整合”模式:将中小河流治理、易涝区排涝泵站建设等6类22个项目打包申报,总投资6.72亿元的水利项目库已初具规模。“明年计划将50%的区级水利资金由局里统筹用于重大项目,剩下的由乡镇按需分配,既能保重点险段,又能补村级短板,像用有限资金串起‘珍珠项链’。”

润田惠民:从“提前预案”到“跨域协同”

在老洲镇老洲村阳毅家庭农场,20余亩稻田里的秧苗舒展新叶。“上半年干旱时没受灾,全靠补水及时。”农场主汪潭生笑着说,补水后种下的水稻长势良好,下半年还计划扩大龙虾养殖,“照这形势,收入稳了,都是托了水利的福。”

时间回溯到3月31日,汪潭生等多户农户因持续干旱面临田地缺水。当日下午,老洲镇组织群众代表召开协调会,而郊区水利局早在3月中旬就制定了引江水入湖预案。据了解,正因如此,全区8万亩稻虾田、数百户养殖主体无一因缺水受损。

“为解决提水费用,我们协调老洲镇、港好江南公司等单位共同承担,节省区级资金70余万元,从4月5日到5月22日累计从长江提水2200万方。”孙晓辉介绍,更重要的是建立了跨部门协作机制,如今这套流程已纳入应急工作预案。

老洲村种粮大户周距也指着自家稻田笑眯眯地说:“多亏了及时提水,今年水稻长势良好,有望丰产。”他身后,连片稻田秧苗泛着新绿,灌溉渠里清水潺潺。

作风转变:从“等问题来”到“送方案去”

“不沉下去,哪知道老百姓的需求呢?”孙晓辉坦言,今年全局会议比往年减少近六成,干部职工把时间都花在了田间地头。从4月初开始,他带着团队跑遍江北三个镇的所有行政村,和村书记座谈、向种植大户询问,把问题诉求一一记在本子上。

陈瑶湖镇花园圩花园闸,刚刚完成重建的圩闸正平稳运行。村党委书记凌田回忆,去年防汛时这里设施老化影响排涝,今年年初刚反映需求,水利局就带队来勘察,从项目申报、设计审查到批复开工不到一个月,“赶在汛期前完成了拆除重建,心里踏实多了。”

“现如今,随着陈瑶湖周边稻虾养殖的农户增多,传统农业用水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必须破除原有的惯性思维。”郊区水利局水旱灾害防御办公室主任姚斌介绍,如果机械地按照相关预案要求落实水旱灾害防御,只能保证农业种植灌溉,无法统筹养殖用水。

据了解,今年以来,姚斌走遍了全区的灌溉水系,精密设计补水路线,测算年度用水蓄水总量,高强度的野外作业引发了腿部静脉血栓。“现在可以肯定地说,2025年下半年农业用水已得到全面保障。”姚斌黑瘦的脸庞洋溢着坚毅与自信。

这种高效源于部门协同的“化学反应”。孙晓辉介绍,今年上级部门主动下沉,基层单位跑动更勤,加上智能监测系统的助力,水位预判准确率进一步提高。“以前是用水单位找上门,现在我们带着方案下去。”针对沙池站周边农户反映的引水难题,工作人员三天内就清淤了两公里沟渠,确保补水顺畅流到田间。

“水利工作不能等指令,要顺着水脉、跟着民心走。”孙晓辉说,从保障灌溉到守护民生,每一滴水都连着群众的获得感。(陈磊)

(责编:刘颖、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