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江淮传真>>县区传真

安徽和县:社区治理有“绝招”

2025年07月15日14:41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社区会议室里,政策要点在晨会中越说越明;大街小巷中,便民服务在代办员的脚步下越走越近;党群驿站内,邻里温情在社区工作者的巧手中越织越浓……在和县,一股力戒空谈、简约务实的清新之风,正悄然改变基层治理服务方式。

全科社工,一人能办多样事

清晨8点,一场晨会正在和县镇淮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大家注意了,最近办养老金资格认证,刷脸更方便,不过角度要找准……”社区工作者武腊梅正拿着手机比划,分享最新操作要点。围坐的同事们听得入神,肖晨光更是边听边记,生怕漏掉细节。“以前只关心自己分管的那‘一亩三分地’,现在要求我们什么都得了解,要学的东西真不少!”他感叹道。这样的学习晨会,如今在社区已成常态。过去“一人讲、大家听”的模式,已悄然变成大家伙儿一起“说”政策、“碰”难题的交流会。

为了让社工更快了解全面业务,社区党组织更是提炼整合“党团关系转接、独生子女光荣证、生育登记证、残疾证、‘4050’补贴”等5大类68项高频事项,印制成册。从政策依据到服务对象、从所需材料到办理流程,一目了然。“刚上班时心里直打鼓,现在照着清单操作,就像跟着导航开车,再复杂的业务也能摸到门。”年轻社工朱梦旭说道。“这份清单让新手心里有谱,再加上晨会上‘老’社工分享的实战窍门,双管齐下,大家在面对居民不同需求时,心里才有底。”镇淮社区党总支书记偰明补充道。

业务能力的“全科化”,带来服务范围的“无界化”。负责第七网格的肖晨光,服务足迹早已跨越网格。社区第二网格快80岁的汪仁铸大爷来咨询高龄补贴,他不仅热情接待,一次性讲清政策,还耐心指导汪大爷填写申请表。汪大爷乐呵呵地说:“我本来想找第二网格的网格员,现在小肖就把我业务办了。”第一网格的年轻妈妈张芮想给孩子办独生子女证,原本担心流程复杂,“没想到肖主任一次性受理,教我备齐了所有材料。”本网格内,吴秀菊阿姨的廉租房申请,他更是全程跟进,包办到底。“居民走进社区大门,我们关心的不是他住哪个网格,而是他需要办什么事。” 他一语道出“全科社工”服务理念下“划格而治”到“有求必应”的质变。今年以来,依托社区设立的综合服务窗口,“全科社工”已累计接待居民300余人次,综合受理各类事项110余件。

朝阳代办,服务精准送到家

在和县朝阳社区,常住人口超万人。要把服务精准送上门,光靠热情可不够。社区党总支书记张娜一语点出关键:“‘朝阳代办’上门服务,基础是‘四清’——小区底数清、居民情况清、代办人员清、群众诉求清。 摸清了这本‘明白账’,服务才能送对门!”

为摸清这本账,社区精选政策熟、业务精、服务好的社工,组成专业代办队伍。 队伍以网格为单位,化身“摸排小分队”,走家串户,将居民尤其是高龄老人、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殊群体情况登记在册。同时采用“政策集成+服务直通”模式,定期梳理高龄补贴、到龄领取养老金、残疾证办理等18类适合“上门代办”的事项清单。谁符合条件、要哪些材料、走什么流程,代办员们心里都很清楚。

第六网格的“朝阳代办员”王思佳,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她的工作包里,常年备着政策明白纸和各种申请表格。“坐在社区等居民来,不如主动上门找‘事’办!”王思佳说出了“朝阳代办”的服务真谛。

家住滨江花园的卜先生,就是她“主动找事”的服务对象之一。卜先生因疾病导致肢体二级残疾,行动不便。王思佳通过前期摸排和清单对比,发现卜先生的情况完全符合残疾人补贴等政策申请条件,于是她主动上门。

“卜大哥,您这情况可以申请残疾人补贴,材料我可以帮着准备。”王思佳边说边拿出事先准备的材料清单:身份证复印件、银行卡复印件……面对王思佳的有备而来,卜先生由衷赞叹:“真没想到,没出大门,小王就把事儿给办了!”

卜先生的经历,是该社区代办机制的一个缩影。自今年2月代办机制建立以来,社区已累计受理群众咨询1100余件,提供上门代办服务近400次。代办员们带着政策和表格,更揣着一份为民解忧的热忱之心,变“窗口等”为“上门办”,实现了“居民跑腿”到“社工代办”“居民找服务”到“服务送上门”的巨大转变。

党群驿站,暖心织就邻里情

社区秉持“一个党群驿站提供一项特色服务”的理念,在居民小区全覆盖建立党群驿站的基础上,精心打造“抬脚就到”的“家门口”服务网。各驿站立足居民需求、挖掘社工特长,打造各具亮点的服务项目。

要问哪个最有烟火气?小区书香华府的党群驿站绝对榜上有名。 走进驿站二楼,一个十多平方米的房间,缝纫机的“哒哒”声不绝于耳。顶针、裁衣划粉、皮尺、各色团线摆满了工作台,这里俨然成了一个温馨的裁缝铺,“掌柜”正是包片社工——张文慧。

“真没想到,高中毕业后跟师傅学的裁缝手艺,在这派上了用场!”张文慧语气里透着自豪。驿站建成后征集服务项目时,张文慧就向社区表达了想为居民提供缝补服务的想法。“社区很认同我的想法,鼓励我把手艺亮出来服务大家。” 就这样,在社区支持下,她“重操旧业”,开始为居民提供免费的缝缝补补。起初只在每周四开放,可居民的需求实在太“旺”,补个裤脚、换个拉链、改个腰身……找她的人络绎不绝。 很快,服务时间就扩展到周一到周五的全天候,“张裁缝”也成了小区的“知名人物”。

说起“张裁缝”的手艺,居民周小妹感触颇深。 去年她就遇到一件烦心事:刚出生不久的小孙女皮肤特别娇嫩,新衣服的领口和裤脚边缘稍硬,摩擦后常常让宝宝烦躁哭闹,这让她既心疼又无奈。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张文慧。张文慧仔细查看衣服情况后,从旧衣服上精心剪下纯棉布条,细心地将领口和裤脚内里重新缝包覆盖。经过这样贴心的“软处理”,恼人的摩擦感消失了,孩子再也不闹腾了。“太感谢了,可算解决了我的大难题!”周小妹对这种贴心又实用的服务赞不绝口。

一传十,十传百。 张文慧的手艺和驿站的便利很快传开。现在,不光书香华府小区的住户,连周边小区的居民也慕名而来。“有时桌上突然多出一件衣服,上面贴着便签,写着姓名、电话和修改要求。”张文慧指着工作台说,“都分不清是不是自己小区的了,反正能帮就帮!”

在这“能帮就帮”的精神滋养下,社区7个党群驿站孕育出各具特色的服务项目。从书香华府的“爱心裁缝铺”到中央花园的“翰墨飘香”绘画班;从安粮学府的“暑期课堂”到京都公馆的“宝妈工坊”……这些特色服务,正让驿站成为居民生活中大事小情的汇集地和终点站。

锻造“全科社工”、精准“代办到家”、创新“驿站服务”,这些扎根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正是该县转作风、提效能的鲜活样本。随着“全科社工”在全县14个城市社区的不断推广以及78个党群驿站高效运转,今年以来累计代办群众事项2000余件,服务群众超4000人次。 服务没有边界,满意才是终点。在全县上下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办好民生实事”正在和县大地化作一次次高效办理、一趟趟暖心跑腿、一件件贴心缝补,在“家门口”书写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暖心答卷。(祝伟宏)

(责编:苏恒、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