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史诗新汴河②|激辩,如何彻底根除水患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这是晚唐诗人皮日休对古汴河发出的咏叹。
千年古“汴”流新韵。1966年11月至1970年5月,豫皖苏30万治河大军,出于“治理淮河”的需要,在隋唐汴河大堤以北仅数里的地方,开挖了新中国第一条大型人工河道——新汴河。它西起宿州城区西北的戚岭子截引沱河,经灵璧县、泗县,穿过徐岗切岭到江苏泗洪县,最后经溧河洼入洪泽湖,全长127.1公里,河道蜿蜒,水面壮阔,宛若一条玉带镶嵌在淮北平原上。
新汴河的开挖,从根本上解决了豫东、皖北、苏北两万多平方公里的防洪排涝问题,成为新中国的一个治水奇迹。
万事开头难。翻开新汴河开挖的历史,前期工程规划和方案确定可谓历经波折、困难重重,在“矛盾”和“实践”中曲折前行。
宿州新汴河景区 蒋帮煜/摄
设计规划
确定科学治水方略
初夏时节,宿城新汴河景区繁花锦簇,绿意盎然。
在家人的搀扶下,92岁的许纯一老人来到新汴河畔,看着眼前的碧水清流,回想起当年的点滴往事,眼中泛起光芒。
许纯一曾任宿县地区水利局总工程师。他1951年来到宿州工作,参与了新汴河工程的规划设计。随着老人的讲述,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宿州地处沱河、濉河中下游。新中国成立初期,汛期上游来水一泻千里,迅速抢占中下游河槽,导致水位高出地面,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强。而河道下游出路少,仅有漴潼河、濉河通向洪泽湖,致使洪水长期迟滞。上游洪水先期抢占河槽,本地涝水排不出去,群众形象地称之为“关门淹”。
史料记载,1949年至1965年的16年间,宿县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时间就有14年,平均每年受灾面积700多万亩。
严重的水患刺激着人们寻找破解之道。宿县地委和专署领导班子总结十余年治水经验,分析成灾原因,认识到“洪涝矛盾”是宿县地区产生洪涝灾害的“病根”。由此,根治的方略就是要消除“洪涝矛盾”,具体办法为“洪涝分排,高水高排”,具体措施为开凿一条新大河,将沱河、濉河上游高水、洪水、客水纳入这条人工大河中直接泄入洪泽湖,从而腾出各内河专供排出内涝。
“新汴河治水的灵魂就在于‘洪涝分排’。”许纯一介绍,原宿县专署副专员钱亦山长期在宿县地区从事治水工作,他分析地区自然地理、河流水情、成灾特性,提出了“洪涝分排,高水高排”的治水方略,并勾勒出实现这一方略的具体措施——全面改造濉河、漴潼河两大水系,即新汴河治水方案。
1963年汛后,钱亦山提出新大河(新汴河在早期规划中并未定名,口语常以“新大河”称之,后因河道与古汴河相近,将其正式命名为“新汴河”)的第一个河线方案供研究。该方案借鉴苏北开挖新沂河专排洪水的经验,采取大滩地漫滩行洪方式,这种河道断面排洪潜力大,且节省工程量。
在随后召开的宿县地委中心组学习会上,时任地委书记的孟亦奇将钱亦山提出的新大河开挖初步轮廓方案交与会人员讨论,以期统一地委、专署两个班子成员思想,形成集体意见。1964年2月25日,孟亦奇主持召开地委常委扩大会议,将地委、专署两个班子达成的共识印发全区各县负责同志及有关部门进一步讨论,以征得广泛的赞同和支持。由此,开挖新大河,实现“洪涝分排,高水高排”的治水思路在全区奠定了基础,也成为宿县地委、专署两个班子的集体意志。
根据初步方案,新汴河通向洪泽湖的出口处位于江苏省泗洪县。1964年1月23日,苏、皖两省领导在合肥商谈苏皖水利边界问题,同感洪涝矛盾是致涝病根。江苏方面愿意拿出溧河洼作为承泄豫皖洪水下泄洪泽湖的通道,两省共同报送《关于苏皖边界水利问题的处理意见》,同年6月27日获得国务院批准。“这个协议是一个具有高度全局观点的治水范本,为实现新汴河治水方案奠定了基础。”许纯一说。
理念分歧
方案历经激烈争辩
好事多磨。
“尽管开挖‘新大河’实现‘洪涝分排,高水高排’以根治洪涝,是从总结十余年的治水实践中得来的,宿县地委、专署领导层面也已达成共识,但在水利系统内部却存在着较大分歧,一些人坚持按照传统的扩大原河道排水能力的方法治理洪涝。”许纯一说,两种不同治水理念的争辩持续了三年,新汴河治水方案几度面临困境,几乎中途夭折。
宿县地委、专署领导认为,不同的治水理念都是为了根治洪涝,只是认识不同,决定以开展学术研讨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工程科技人员参与对治水方案的讨论。同时,号召水利局所有人员认真总结治水经验,分析水情,找出成灾原因,探索根治方案。
1964年5月9日,宿县专区水利局召开首场学术研讨会。许纯一在会上介绍了新汴河规划工作进展情况。水利局的一些专家仍然认为,开挖新汴河“打乱了水系”,工程大又很难处理,原水系治理简单可行。5月中旬,宿县专区水利局召开全局性大型讨论会,参加讨论会的除水利局各科室工程技术干部外,还有治淮老干部和科级以上干部。会场气氛活跃、发言热烈。大家围绕治水实际广开言路。“学术讨论推动了新汴河规划的前进,也使较多的工程技术人员了解它,并投身到新汴河建设中来。”许纯一说。
新汴河工程自1963年酝酿,先后编报《规划报告》《修正规划》和《扩大初步设计》,形成沱濉新河、原河疏浚、新沱河、新汴河南线、新汴河北线,新汴河改走界洪新河漫滩行洪等六个方案。经过反复论证,在新汴河改走界洪新河漫滩行洪方案基础上最终形成了新汴河修正方案。
“《修正方案》的优点,一是着眼全局,彻底做到洪涝分排,达到根治目的;二是消除上中下游排水矛盾,共同受益;三是受益面积大,收效快,拆迁少,土方量相对较少;四是河线位置合理,利于淮北地区通航和水利灌溉。”许纯一介绍。
高层定夺
开挖获得国家批准
为让新汴河早日动土兴建,宿县地委、专署一班人积极向上级领导汇报。1965年8月,在《修正规划报告》编就之前,宿县专署专员郑淮舟主持编写了《安徽宿县专区关于兴建新汴河的意见》,并由他和地委副书记张有奇、专署副专员张鸿带着《意见》分赴北京、上海,向国家水电部副部长钱正英、华东局农办主任刘瑞龙汇报有关情况。
1966年7月,安徽省水利厅和宿县专区水利局完成《新汴河工程扩大初步设计》及概算。8月9日,省水利厅向水电部报送《新汴河工程扩大初步设计》和《新汴河工程设计任务书修改意见》,设计新汴河工程河底宽度为115米,堤距600米,“五年一遇”排涝流量为900立方米/秒和“二十年一遇”排洪流量为1460立方米/秒。
1966年10月14日,这是豫皖苏三省人民值得纪念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国务院下达《关于新汴河工程设计任务书的批复》。至此,新汴河工程正式启动。11月上旬,宿县地下涵工程开工,真正打响新汴河开挖第一枪。随着各地民工奔赴而来,新汴河干流和濉河引河全线动工,波澜壮阔的新汴河工程施工拉开大幕……
(记者 马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