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精管善治·合肥在行动|物业难“破题”?合肥高新区有妙方

吕欢欢
2025年07月03日08:39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众所周知,小区物业是千家万户的安居所系,却常成治理难题。在安徽省合肥高新区,一套创新性的“信托制物业”机制,正在为破解这一困局提供新方案。

信托,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财产管理制度和法律行为。简单来说,就是委托人把财产交给受托人,让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管理或处分财产。

如今,这套精密契约开始“下沉”到高新区小区物业管理中:业主是委托人,物业是受托人,物业费和公共收益直接存入全体业主共管的“钱袋”,让传统物业的“买卖关系”变成“委托—受托—受益”的信义关系,服务达标才能拿佣金。

这种“金融思维+社区治理”的混搭模式,被居民形象地称为“透明钱袋”。实践表明,该机制实现了三重转变:物业收支从“糊涂账”变为“明白账”,物业角色从“管理者”转为“服务者”,业主地位从“旁观者”提升为“真正主人”。

难题怎么破?三方信托让业主真正当家作主

日前,在上铁银欣花园小区党群服务中心,一场别开生面的“预算听证会”正在进行,物业经理李永川正向居民代表详细解释今年度的服务项目和开支计划。

“绿化养护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电梯维修费能不能再压缩?”面对居民们的犀利提问,物业人员一一解答,所有数据都实时投射在智慧大屏上。

该小区举行“家门口”议事会。 合肥高新区兴园中心供图

该小区举行“家门口”议事会。合肥高新区兴园中心供图

如果时间倒回至两年前,这种“阳光议事”的场景,在上铁银欣花园小区可是件新鲜事,改变源于合肥高新区在全市率先试点的“信托制物业”模式。

“2023年,也就是小区建成12年来,物业更替如同走马灯,最严重时电梯停运半个月无人修理。”居民老彭回忆道,矛盾最激烈时,物业费收缴率跌到70%,物业和业主见面就“掐架”。

痛定思痛。2023年9月,经业主大会同意,该小区成为合肥市首个试点信托制模式的商住小区。之后,在小区成立红色物管委,挖掘9名热心居民骨干担任楼栋单元代表,按月组织召开党群议事会,协商研讨物业公司制定的小区管理项目提升计划,通过小区业主共同决策后执行,实现“资金姓公、管理透明”。

虽然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变化立竿见影。小区消防管网漏水这个“老大难”问题,在信托制实施后迎刃而解。通过居民集思广益,维修方案从最初报价9万元优化到2.6万元,每月还节省水费4000余元。

该指挥平台托管账户明细。 人民网 吕欢欢摄

该指挥平台托管账户明细。人民网 吕欢欢摄

不止于此,在居民眼里,物业执行力也在变强。群里居民的一条报修信息,物业工作人员秒回,十几分钟后完成维修并反馈。

“现在遇到问题,大家第一反应不是投诉,而是坐下来商量解决办法。”业委会主任詹卫东感慨道,信托制让物业企业的角色定位,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受托方”,物业企业的收益与服务质量直接挂钩,倒逼企业提升服务水平,也显著化解了业主与物业之间的矛盾。

账本怎么管?双线透明让每笔钱都花在刀刃上

仔细研究会发现,与传统物业模式相比,“信托制物业”的最大特点是实现了资金归属与管理权的分离,把“谁管钱”和“谁花钱”彻底分开。

走进上铁银欣花园的物业管理处,墙上的电子大屏实时跳动着各种数据:本月物业费收缴率98.7%、公共收益结余2.4万元、待处理报修单2件……这些过去被视为“商业机密”的数据,如今成了小区里的“公开课”。

智慧平台大屏上,收支明细一览无余。人民网 吕欢欢摄

智慧平台大屏上,收支明细一览无余。人民网 吕欢欢摄

“我们管这个叫‘数字晒场’,连买一把扫帚的发票都要上传系统,想糊弄都难。”物业经理李永川笑着说,针对不熟悉智能手机的业主,物业还在公示栏同步张贴账本,定期更新公共资金使用情况。“双线并行”的透明机制,让曾经对立的业主和物业找到了最大公约数。

“以前物业费交得不明不白,现在就像买信托产品一样,钱去哪、怎么花,都看得清清楚楚。”业委会成员王大姐边说边滑动手机,小区智慧平台上实时更新的维修基金使用明细一览无余。

值得一提的是,高新区开发的智慧社区平台,将信托制的透明理念发挥到极致,系统设置了预警机制。简单来说,就是支出一旦超过标准额度就会预警提示。

“‘信托制物业’的终极目标,不是让业主变成会计,而是用制度保障信任。当每一分钱都能追溯,每一次服务都有评价,社区才能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高新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小区党支部联合物管委、党员、业主代表等多方力量,以“以收定支、质价相符、量入为出、开放自治”为原则,共同编制小区年度预算,盘清小区收益家底,协商明确全年物业服务内容、标准、物业公司佣金等。

引入信托制后,小区整改焕然一新。合肥高新区兴园中心供图

引入信托制后,小区整改焕然一新。合肥高新区兴园中心供图

这种精细化治理还催生了“居民自治2.0版”。高新区将上铁银欣花园划分为1个大网格和2个小网格,通过智慧平台实现“人、房、事、物”精准管理,平台开通“随手拍”功能,居民发现任何问题都可以拍照上传,处理进度实时可查。

其中,小区先后统筹落地共享充电桩、“宠物公厕”等配套项目,这些就是由居民提议、设计、选址并参与建设的。

“现在解决问题就像‘滴滴打车’,刚下单就有响应。”养犬人士小赵对此赞不绝口。更令人惊喜的是,这套系统还能进行数据分析,用大数据为治理决策提供参考。

服务怎么优?信托制思维重塑城市治理生态

然而,从“糊涂账”到“明白账”,从“无人管”到“全员管”,信托制带来的改变,早已超出上铁银欣花园的围墙。

在高新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蓝图上,一张不断扩展的“信托制地图”日趋成型:已有8个小区完成模式移植,23个正在推进,预计年底将覆盖全区三分之一社区。

高新区举办“信托制物业”入驻仪式。合肥高新区兴园中心供图

高新区举办“信托制物业”入驻仪式。合肥高新区兴园中心供图

“我们要的不是孤芳自赏的‘盆景’,而是可复制的‘操作系统’。”高新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这种复制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要以信托制改革为契机,继续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径,让更多“治理盆景”连成“民生风景”。

针对不同类型小区,高新区还创新提炼出“信托制+”的个性化方案:在新建商品房小区,重点构建“数字信托”体系;在单位宿舍区,突出“党建+信托”的红色治理;在回迁小区,则强化“信托+文化”的柔性融入……

“微更新”不断提升小区环境品质。合肥高新区兴园中心供图

“微更新”不断提升小区环境品质。合肥高新区兴园中心供图

当然,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治理理念的升级。现在,高新区的部门工作会议上常能听到这样的发言:“这个事情能不能用信托制思维来解决?”比如城管局能否将占道经营整治经费纳入“阳光账户”,教育局可以尝试试点“信托制课后服务”,连菜市场的摊位费也可以尝试“透明化管理”……

这种裂变,让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最后一米”越来越通畅。正如采访时老彭说的:“过去觉得‘共建共治共享’是口号,现在才知道,好的制度真的能让老百姓当家作主。”

(责编:关飞、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