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江淮传真>>省内要闻

今年以来,已有12.3亿元省以上财政资金注入医疗体系,支持城乡医疗服务协同发展——

“投资于人”:从大医院到村医全覆盖

2025年07月01日08:25 | 来源:安徽日报
小字号

今年以来,安徽省有12.3亿元省以上财政资金注入了医疗体系支持城乡医疗服务协同发展,支持全省公立医院改革发展、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卫生健康人才培养。

值得一提的是,这12.3亿元只是省以上财政资金投入额度,不含省内各市县财政配套或自主投入的资金。

财政医疗投入的“精准滴灌”,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过精确识别医疗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财政资金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支持公立医院改革、基层医疗服务提升以及专业人才培养。

当财政资金成为串联人才、技术、制度的纽带,便催生出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疑难重症不出省、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村,这是安徽努力要实现的目标。而今年以来超过12.3亿元真金白银的投入,显然旨在促成这一目标加快实现。

在这一过程中,持续性、系统性地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促进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整体提升,进而为全省城乡居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健康保障。

一定程度上,这也是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的务实探索和实践。

就近就医,疑难重症不出省

“我们省胸科医院自主完成的92岁高龄患者行全主动脉弓替换手术、微创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等非常具有代表性,目前心外科CMI值达到10以上,CMI值就是病例组合指数,数值越高代表患者病情越复杂、治疗难度越大。达到10以上,说明我们院处理复杂病例的能力较强。”省胸科医院院长张良的话语中充满自信。

2022年底,作为安徽省重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张良带领团队在省胸科医院组建心脏大血管中心,弥补安徽地区心脏外科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短板。利用三年时间,省胸科医院心脏大血管中心从无到有、走向成熟,助力全省心脏大血管诊疗能力提升。

这背后是财政资金的精准投入:每年投入2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安徽省胸科医院心脏大血管中心建设,持续5年。

省财政厅社保处负责人介绍,财政资金支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不仅提升了安徽省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和疑难重症诊疗水平,也有效缓解了患者看病难和跨省就医问题。

2023年至2024年,省胸科医院共计完成心外科手术745台,手术术式涵盖了几乎所有心脏外科手术,有效保障了省内主动脉疾病患者的及时救治。

除了支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安徽省同步支持头部医院建设。根据2024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高水平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中科大附一院、安医大一附院对标打造全国一流医院,省财政计划在未来3年投入4.2亿元支持头部医院高水平专科建设。

具体来说,安徽省将在中国科大附一院和安医大一附院2所省内头部医院,确定12个优先发展的国家重点临床专科,每个专科给予3年1500万元经费补助,力争通过3年至5年的发展,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全国一流水平的品牌专科,建设6个至10个省级医学中心。

在财政资金的支持下,这种以重点专科建设为核心的策略,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的集聚和辐射,使更多患者能够在省内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有助于实现“疑难重症不出省”的目标。

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当优质医疗资源集中于少数城市,当乡镇群众为求一个专家号而千里奔波,当大医院“人满为患”但小医院“门可罗雀”,我们不得不进一步思考:如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让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资源下沉的创新实践。2015年,安徽省在全国首创县域医共体,2023年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提质升级。

何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省财政厅社保处负责人介绍,它是指将县域内的县级公立医院和基层乡镇卫生院,通过一定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形成责任、管理、服务、利益等方面的共同体,以县带乡、以乡带村,形成医疗资源梯次下沉。

近年来,省财政厅强化资金保障、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形象地说,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就是让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成为“一家人”。

以蚌埠市五河县为例,该县以县人民医院为牵头单位,积极筹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覆盖东刘集、小圩、双忠庙、申集等8家乡镇卫生院。在实际运行中,由牵头医院统筹决策,改变以往多部门分散管理、协调成本高的状况;建立统一质控标准并实行双向转诊“白名单”制度,改善转诊流程繁琐、标准不统一的状况;在药品供应上,实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支付等,解决基层药品种类少、供应不稳定的问题。

成效写在五河县百姓的就医轨迹上:目前,县域内就诊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基层门急诊占比持续攀升;农村形成20分钟急救圈,120急救信息化平台让“上车即入院”成现实;外转人次降幅超10%,跨省就医比例显著下降。

五河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和提质,是全省县域医疗协同发展的缩影。2025年,安徽省财政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15个省级示范医共体,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县域医疗协同发展样板,带动全省135个县域医共体实现标准化建设提质升级。

截至去年底,安徽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59个县(市)全覆盖,服务人口3757.8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62.4%。

一村至少一名大学生村医

在金寨县梅山镇卫生院,大学生村医陈星宇每天忙忙碌碌,颇为充实。作为“定向订单培养本科学历提升”的村医,他在学历提升期间基本工资照常发放,并且由县财政给予全额学费补贴。

乡村医疗人才的重要性,关乎基层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金寨县财政局社会保障股股长陈兵向记者介绍:“我们县实施订单定向村医培养,2020年至2022年累计招录农村户籍定向医学大专生141人,由县财政全额承担学费,签订金寨县乡村医生定向委托培养就业协议书,毕业后直接安排到定向村卫生室工作。”

“村医学历提升也很重要,我们同步促进在职村医大专学历提升,联合省内高职院校开设临床医学、中医学等专业定向班;促进定向订单培养村医本科学历提升,目前已有35名定向订单培养村医参加自考并被录取至本科临床医学专业。”陈兵说。

村医的培养与城市医生的培养有所不同。村医往往是村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他们面对的不仅是感冒发烧,还有慢性病管理、妇幼保健、急诊处理,甚至公共卫生宣传。相较于城市医院的专科医生,村医更需要“全科医生”的能力。

这也是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支持乡村医疗人才培养的方向。“2025年,我们统筹省以上补助资金4.2亿元,支持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县乡村卫生人才能力提升等项目,并持续加大‘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提升计划’投入力度,着力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省财政厅社保处负责人说。

截至2024年底,安徽省“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提升计划”已招录培养10866人;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村医占比由2022年40.7%提升至43.5%;共600余人纳入编制保障、数量居全国第3。

此外,全省计划到2026年完成村医培养培训不少于12368人,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名大专及以上学历大学生村医。

让每个村都有一名老百姓信得过的村医,不仅能兜住医疗服务保障网的网底,更筑牢了数千万农村居民的第一道健康防线。

这笔钱当然花得值得、花得有意义,而这无疑也实实在在彰显了“投资于人”的深刻理念之变。(记者 朱卓)

(责编:关飞、金蕾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