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文旅融合绘新景 山水人文共辉映

春日的含山,绿意盎然,游人如织。这座位于安徽省中部的千年古城,正以“文旅+”为笔,书写着山水与人文交相辉映的崭新篇章。近年来,含山县立足“生态立县、文旅兴县”发展战略,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激活生态资源潜力,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文旅融合添新彩 千年文脉焕生机
凌家滩遗址公园内,游客们佩戴VR设备“穿越”至5800年前的史前祭坛,亲手“制作”玉器,感受先民智慧;研学基地里,青少年在考古专家指导下体验文物修复,埋下文化传承的种子。“经常有研学团队或自驾的家长带孩子来体验‘模拟考古’,孩子们拿着小刷子清理‘文物’时,眼睛都是发亮的。”凌家滩遗址公园讲解员李婷说,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传承。作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含山县以凌家滩遗址为核心,打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文旅地标。这座被誉为“长江流域文明起源曙光”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通过数字化展陈、沉浸式体验等创新手段,让远古文明“活起来”。
与此同时,含山以“红色文化”赋能文旅融合,将含和独立团旧址、六衖“石头部落”等红色景点串联成线,打造“重走革命路”主题线路。在褒禅山景区,王安石笔下的“非常之观”与现代文旅项目结合,推出“健康跑”活动,让游客在运动中触摸历史温度。“带孩子来褒禅山,既体验华阳洞奇特的自然景观,又可以在古道上快乐奔跑,留下美好的回忆。”游客张先生从合肥专程赶来,在“健康跑”终点处拍照留念,“这种文旅结合的方式,比单纯逛景点有意义多了。”
生态赋能兴产业 绿水青山展新颜
含山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山水资源转化为文旅经济新引擎。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森林步道蜿蜒,萤火虫露营地灯火点点;运漕古镇沿裕溪河而建,古街风貌复原,民宿、茶肆、文创工坊林立,千年水乡重现水陆码头盛景;铜闸镇太湖村将闲置农房改造为“八姓人家”主题村落,配套采摘园、垂钓池,实现“一房一景一故事”。“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现在环境好了,游客多了,民宿周末几乎都是订满。”太湖村“青舍”民宿老板任荣笑言,“客人喜欢清晨爬太湖山,晚上在院子里感受山风,说这才是‘向往的生活’。”
昭关镇依托温泉资源,打造温泉康养度假区,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周末带父母来泡温泉,体验非常好。”合肥游客刘女士说道。
据统计,2024年,含山县乡村旅游接待量突破468万人次,同比增长16.53%,综合收入达32.5亿元,同比增长17.12%,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幸福靠山”。
非遗传承续根脉 乡村振兴谱新篇
含山博物馆内,凌家滩玉器造型书签、含弓戏人物Q版手办、扎彩技艺制作的灯笼等非遗文创产品琳琅满目,让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前非遗是‘老古董’,现在成了‘新网红’。”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肖美义说,“我们通过在各个景点表演含弓戏,让年轻人了解本地戏剧,还有家长带孩子来学唱腔。只要有人听、有人学,这门艺术就‘活’着。”
含山县以非遗为纽带,探索“活态传承”新路径。37项非遗项目走进校园、景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定期开展“守艺课堂”,培养年轻“粉丝”。非遗与节庆的碰撞更激发文旅活力:每年农历三月三,含山“采茶节”吸引万名游客踏青品茗;端午期间,“龙舟竞渡”在得胜河上演,两岸观众为非遗龙舟制作技艺喝彩。2025年春节,含山举办首届“非遗年货大集”,集中展示扎彩灯会、打铁花、糖画等民俗,打造“看得见、尝得到、能体验”的文化盛宴。
从千年文脉的守护传承,到生态价值的创新转化,再到非遗技艺的活态利用,含山县正以文旅融合为主线,绘就一幅“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壮美画卷。(通讯员 唐延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