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江淮传真>>县区传真

千年贡茶的传承密码

2025年04月24日09:50 | 来源:皖西日报
小字号

“露蕊纤纤才吐碧,即防叶老采须忙。家家篝火山窗下,每到春来一县香。”又是一年春来到,大别山中,山山岭岭的春茶已冒出新芽,吸天地之灵气,纳山水之精华,经过高温的锤炼,升华成一杯香气怡人的新茶。

厚重古韵 茶香悠深

霍山茶的卓绝品质,源于北纬31°黄金产茶带的天然造化。大别山主峰白马尖的云雾滋养,淠河水的纯净水系浸润,加之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共同构筑了茶树生长的理想秘境。可以说,霍山茶吸的是仙雾,饮的是山泉,吐的是兰香。

在中国茶文化的浩瀚历史中,霍山茶以其独特的品质和深厚的底蕴独树一帜。自二千多年前的《史记》中走出,从盛唐的御用珍品到今日的名茶之选,霍山茶不仅是一盏茶汤,更是一部飘香的文化长卷。

霍山黄芽之名肇于西汉,《史记》云:“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服得仙”。寿春,战国时楚国都城,南依大别山,寿春之山,即今之霍山。

《唐书·地理志》载,寿春、庐江、凤阳三郡茶叶,每年都有固定贡额。可见,霍山茶自唐代起,即为贡茶。唐朝李肇所著的《国史补》(公元806-858年)记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亦众………寿州有霍山黄芽。”其中将霍山黄芽列为十四品目贡茶之一,标志着霍山茶正式成为皇家贡品。这一制度延续至明清,长达千年之久。

唐朝是中国饮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饮茶从南方扩展到全国,甚至出现“穷日尽夜,殆成风俗”的景象。士大夫以茶会友,将霍山小团碾磨成末,细细观察水沸的程度,一沸为鱼目,二沸为涌泉,三沸为鼓浪,真是十分形象贴切。待水为涌泉时,投入茶末,加入盐、姜、桂皮、薄荷等调料,香气浓郁时,分而饮之。万千风华、诗意璀璨的唐朝,酒是恣意泼洒的诗情,茶一定是清新婉约的小令,“吃茶去”,成为文人雅士“清饮”之趣的邀约。也许正是盏中茶的香气,把大别山的春风浩荡,吹向了繁盛的长安,对青山秀水的向往,引来公主李翠莲的落庵修行,也引来诗仙李白的高声惊叹:“此山,大别于他山也!”

唐朝以茶叶换取吐蕃、回骶的马匹,茶马古道由此形成。贡茶制度和茶马贸易,使得茶叶需求量不断增加,不仅推动了霍山茶制作技艺的提升,也使茶叶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唐宪宗诏寿州以兵三千保其境内之茶园,这说明霍山茶在当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至明清时期,霍山茶声名大震,朝野争市。明代万历年间《霍山县志》载:“霍山黄芽,岁贡芽茶四百斤,解户部供用。”明嘉靖年间,陈霆《两山墨谈》开宗明义地说:六安茶为第一,并诗赞:“七碗清风自六安,每随佳兴入诗坛。”当时头芽茶一斤卖价高达白金一两,贡茶由朝廷派中贵镇守监制,其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霍山县志》载:“六安茶,六安与霍山并产也,茶以六安名,当霍未建县已有贡额,故辖于州而名之,然亦记实之词也。”可见,霍山是六安茶重要的优质产区。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霍山县志˙贡赋志》:“六安州岁贡芽茶二百袋,每袋重一斤二十两,明制也。自弘治七年(1494年)分设霍山县后,随定额分办,州办二十五袋,县办一百七十五袋,送州汇进,以县属州统……康熙二十年,奉部文增办一百袋,州承办三十七袋,计六十四斤十二两,县承办二百六十三袋,计四百六十斤四两。”除贡额之外,还有细茶之征,仅明代正德十年(1515年)“宁王府取去芽茶一千斤,细茶六千斤”。当时茶山分为东山、北山、南山、西山。东山、北山为六安州茶山计59处,相当于现在的东西溪、单龙寺、真龙地、毛坦厂、东河口一带和金寨县等。南山、西山为霍山县茶山计36处,相当于现在的东淠河流域的南岳山、磨子潭、黑石渡、落儿岭、诸佛庵一带。贡茶须是雨前极品,新芽一枪一旗,以黄绢为袋封贮。茶品以西山为最,但西山茶相较于东山茶季节稍晚,所以不能入贡。东西溪桃源河现存的古茶园一百亩,历时二百多年,仍枝繁叶茂,一片葱茏。

《县志》同时还记载:“本山货属,以茶为冠。其品之最上者曰银针(仅取枝顶一枪),次曰雀舌(取枝顶二叶微展者),又次曰梅花片(择最嫩叶为之),曰兰花头(取枝顶三、五叶为之),曰松萝(仿徽名之法,但徽制截叶,霍制全叶),皆由人工摘制,俱以雨前为贵。”

2022年国务院故宫博物院出版的《故宫贡茶图典》一书中,收录了故宫博物馆所藏的清代贡茶,用十二个章节记述各省的代表性贡茶,第一章就是安徽茶,所列三款贡茶为银针茶、梅片茶、珠兰茶,全部产自六安霍山。

《红楼梦》写成于清朝乾隆中期,书中贾母对妙玉说:“我不吃六安茶”。贾母何许人物?贾府的老祖宗,荣国公诰命夫人,王朝的一等命妇。她以为妙玉端的是六安茶,也就是说按惯例,招待她这样显赫的贵人是用六安茶的,足见在当时六安茶的贵重。

六安茶入贡一直延续到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霍山县志》载:“定额岁贡茶三百六十封,又代办六安贡额四十封,由州官给银发价,合县额共四百封。”

采制考究 极致匠心

一千多年的贡茶历史,有力地促进了霍山茶产业的发展,也为霍山茶制作技艺注入了极致匠心。古时茶农需在清明前采摘“一旗一枪”(即一芽一叶)的鲜嫩茶芽,经十二道古法工艺制成。官府设“茶马司”严控品质,茶品需以锡罐密封,快马加鞭运抵京城。这一过程,既成就了霍山茶的至尊品质,也镌刻下“茶贵如金”的辛酸记忆。

唐《膳夫经手录》(856年)记载:“寿州霍山小团,其绝好者,上于汉美,所阙者,馨花颖脱。”唐《食货志》载:“贞元(785-804年)江淮茶为大模一斤到五十两。”陆羽在《茶经》中记载了饼茶的制法:“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乾矣。”唐宋时期的霍山小团,应是指斤把重的小饼茶,即以嫩芽为原料,采用蒸青工艺等十余道古法工艺制成茶饼,色泽黄绿披毫,香气清高持久,被誉为鲜芽。

宋代制茶改捣为碾,并向小巧精致发展,逐渐改饼为散。元人马端临在《文献通考》(1930年)记:“茗有片有散,片即龙团旧法,散则不蒸而乾之如今之茶。始行南渡以后茶渐以不蒸为贵矣。”到了明朝,杀青改蒸为炒,饮茶由烹改为冲泡,从而形成散茶独盛的局面。洪武二十四年(1931年)朱元璋命罢贡龙团凤饼改为制芽茶以进。绿茶、黄茶大约是在明清时兴起。

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详细说明了制茶的过程和注意事项:“生叶初摘香气未透,必借火力使其发香。然性不耐劳,炒不宜久。多取入铛则手力不匀,久于铛中过熟则香气散矣,甚至枯焦不堪烹点。炒茶之器最忌生铁,铁腥一入不复有香。尤忌脂腻害甚于铁。……一铛之内仅容四两。先用文火焙软,次用武火催之。手加木指急急炒转以半熟为度。微俟香发,是其侯矣。”这里的制茶方法讲究用具、火候、手法,一样不精则前功尽弃,与我们今天绿茶的制法如出一脉。

华美蝶变 焕发新生

新中国成立以后,霍山县一直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1949年后因红茶出口政策、流通体制变化,霍山成为以“霍红”为主兼产黄大茶等的外销茶生产基地。1971年又改制炒青绿茶。发展至现在,全县茶叶基地规模达20.64万亩,综合产值超50亿元,茶农人均茶叶收入超6000元。“霍山黄芽”“霍山黄大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霍山黄芽还是中欧“100+100”地理标志互认互保产品、“中国驰名商标”。

霍山茶传承千年的技艺,在当代茶人手中焕发新生,2006年“霍山黄芽制作技艺”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霍山黄芽被成功纳入《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最新品牌价值84.61亿元;2023年,在合肥举办的第十六届安徽国际茶产业博览会上,“霍山红”获“2023长三角斗茶大赛”红茶类金奖;2024年“谷雨春”牌霍山黄芽获第十四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2025年,在第29届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上,由霍山亨大公司选送的霍山黄芽脱颖而出,入选“全国十大名茶”榜单。

春光明媚,茶韵悠长。在凡冲茶海,在金鸡山茶文化体验园,在玉锦生态农场……一处处错落有致的茶山上,游客可亲手体验采青、摊晾、炒制,赴一场千年的约会,感受“一片茶叶的朝圣之旅”。把丰富的茶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以茶为媒、以旅兴业,茶文旅交融,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实现了“绿叶”变“金叶”的华美蝶变。

从长安大明宫的鎏金茶盏,到国际名茶的金色奖杯,霍山贡茶穿越千年时空,始终以一抹茶香见证着中华文明的脉动。当沸水注入的瞬间,舒展的芽叶仿佛在诉说:真正的贡品,是大地与匠心的永恒对话,时光知味,历久弥香。(伍凤麟)

(责编:欧恺、金蕾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