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跨越万里的就诊

4月20日,蓝眼睛、白皮肤的法国人沙夫,结束了10天的中医治疗。
站在蚌埠市中心医院门口,他握着院长杨勇飞的手,连声道谢:“第二次来治疗,体验更好了。”
按理说,看病应该奔大医院多、医疗资源更优质的地方去,沙夫为什么再次不远万里来到安徽蚌埠看病?
沙夫今年71岁,9年前,他因视网膜破裂,做了一次手术。手术虽然顺利,但留下了后遗症——眼睛时常感到干涩、不适,还有头痛、耳鸣等并发症状。他辗转好几个地方,寻求了很多帮助,效果甚微。沙夫说,家人朋友们都觉得“我的眼睛只能这样了”。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2年前,久居荷兰的沙夫通过荷兰综合康复协会(Nederlandse Vereniging voor Ge ntegreerde Fysiotherapie),接受了万里之外的蚌埠医生的远程会诊。蚌埠市中心医院提出了包括熏蒸、推拿等手段在内的中医治疗方案,由荷兰综合康复协会协调荷兰当地中医执行。
沙夫称之为“一次充满惊喜的体验”。在治疗中,他感受到中医的“奇妙”:“针灸、推拿……这些在西医里完全没有的方法,让我的头痛、耳鸣得到了改善。”
“对沙夫来说是惊喜,对我们来说,也是惊喜。”杨勇飞说,“原来,中医还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走出国门。”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远程会诊虽然是通过视频交流获取信息,但已经能满足中医的基本诊疗需要。”杨勇飞介绍,这样的远程会诊之所以能进行,也得益于中国与荷兰两国在医学领域持续深化合作。
2022年,作为庆祝中荷建交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中荷两国共同在疼痛神经科学上展开研究,蚌埠市中心医院与荷兰综合康复协会达成合作。
经历过两次远程会诊,沙夫萌生了到安徽蚌埠看病的念头。
找中介代办签证、准备签证材料、提交申请……2023年11月,沙夫终于如愿来到蚌埠市中心医院,进行了为期1周的治疗。
针刺、熏药、穴位贴敷等一系列治疗结束,他觉得眼前明亮了起来,耳鸣、头痛也得到明显改善。
这让沙夫感到:“虽然之前花了很长时间准备,但值得!”
时隔1年多,今年4月,沙夫决定,再来一趟蚌埠。
没想到,这次入境很“丝滑”。“没有找中介,也没有填一堆单子。只是填了几张表格,大概几分钟就办好了。”沙夫说,这次来中国十分方便,可以说,“更少的时间、更少的花费、更好的体验!”
沙夫的“说走就走”,得益于我国全面放宽优化过境免签政策。2024年11月30日至2025年12月31日,中国对法国、荷兰等38个国家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入境事由扩大至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过境、交流访问,免签停留期限延长至30日。
相比上次一周的治疗,这次的治疗周期长,方案也更全面。“不用担心时间不够用,我可以停留30天呢。这次的治疗结束后,我还要在中国旅游,看一看、玩一玩再回国。”沙夫说。
“我们已经做好了接待更多海外患者来院治疗的准备。”在蚌埠市中心医院,杨勇飞指了指去年底新挂的国际医疗部牌子说,“目前,我们线上线下接诊来自荷兰、法国等国家及地区的患者近百名,先后开展国际远程问诊30次。”
安徽省商务厅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处处长后其洁表示:“不管是远程会诊,还是到蚌埠接受中医治疗,都是典型的服务贸易。这是当前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数据显示,2024年,安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同比增长10.2%。
“面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安徽服务贸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有赖于我们始终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以一系列政策举措加快推进服务业开放和服务贸易发展,也离不开像蚌埠市中心医院这样的机构大胆探索创新。”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窦瑾表示,“我们要进一步提升服务领域开放水平,推动高品质的‘中国服务’走出去。”
“蚌埠市中心医院实现了安徽中医药服务贸易零的突破,如今,安医大二附院等多所医院受到启发,积极开拓国际医疗服务。”后其洁介绍,蚌埠市中心医院位于安徽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内,其创新探索被总结成“中医跨境医疗健康服务模式”,作为制度创新成果在安徽全省复制推广。
4月20日,沙夫向杨勇飞挥挥手,坐上了前往高铁蚌埠南站的车辆。
车辆还未离开视线,杨勇飞就接到了荷兰综合康复协会首席医疗顾问高鹏的电话:“很多欧洲患者与我们联络,想到蚌埠看中医。过段时间,你们会更忙的。”(记者 彭园园 何珂)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