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青年入乡“筑梦”,在乡村种下“航天种子”

一粒种子,植梦太空,再回归大地,会发生什么变化?在潜山市痘姆乡仙驾村的π客工场,也许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4月12日,在π客工场的试验田里,返乡创业青年金依涵带着工人种下了11750株“太空来客”,它们是来自甘肃天水的航天育种秧苗,有太空南瓜苗、太空茄苗、太空辣椒苗和太空葫芦苗等。
π客工场于今年3月20日开业,是90后青年金依涵以太空育种为芯,在乡村打造的“自然科技研学+现代农业”新业态,集科普教育、研学旅行、航天育种示范、太空农业种植等为一体。
π客工场。
五颜六色的外墙上,点缀着各种航天元素绘画,在满是白墙红瓦民居的村庄里,π客工场显得格外亮眼。在π客工场一楼,金依涵以一面摆有100种植物种子的种子墙,为孩子们开启了航天育种科普研学之旅。
“农作物种子搭乘航天器升空,在太空环境中经历基因遗传变异,再返回地面由农业育种专家筛选培育出新品系、新品种。”在了解了“太空种子”的前世今生之后,学生们还能学习到航天知识,展馆里不仅有卫星模型,还有航天服高仿模型及天宫一号模型。
“我们还有育种实验室和太空种子种植试验田,并开发了一系列的活动课程,激发孩子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金依涵介绍,之所以将项目选在乡村,一方面是让城里孩子体验乡村生活,另一方面也是想将航天科学梦“种进”乡村孩子心里。
π客工场。
在实验室的走廊外,摆有一排航天绘画作品。这是痘姆中心学校学生以“航天”为主题创作的画作。在π客工场开业当天,金依涵还邀请来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生物科普试验载荷”总设计师谢更新教授,为当地学生开展了《月球上第一片绿叶》航天科普讲座。讲座结束后,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张开想象的翅膀,纷纷画下了自己心中的航天器及宇宙的模样。
在种下航天育种秧苗后,金依涵和团队小伙伴们又开始为暑期21天的科学营做准备。接下来,她还会在试验田里装上物联网设备,让孩子们回家后也能通过手机看到自己育种、种植的作物的生长情况。未来,她还会向当地村民推广“太空品种+有机种植”模式,让更多村民种上高产、早熟、抗病的优质农作物,实现“一粒种子改变一个村庄”。同时,发起“城市π客认养计划”,邀请市民认养太空作物田;举办“星空农创节”“太空丰收宴”等IP活动,推动城乡资源双向流动,在仙驾村打造出“科技富农、共创兴村”的乡村振兴新样板。(查灿华 潘艺 文/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