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安徽旌德:白云山种茶记

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 张俊
2025年04月21日11:18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一路蜿蜒,一路盘山。

驱车从安徽旌德县城出发,驶往俞村镇芳岱村的白云山,对于新手司机来说并不容易,但对于常年行走的黄天伟来说,再熟悉不过。

“采摘在山上,加工在山脚,专卖店在城里,光是春茶这一季,每天上下好几趟。”黄天伟打趣说,“山路十八弯,哪道弯急,哪个坡陡,没人比我更有数。”

谷雨前,千米海拔的白云山上,体感温度仍有些凉,而山上的茶园里,黄天伟却只穿了一件半袖。记者见到他时,刚送走一批采茶工下山,和朋友站在山头,有说有笑。

今年51岁的黄天伟,过去一直从事酒水销售,要说和茶叶有交集,那就是喝茶。可如今,自从改行种茶,他在白云山已经驻扎了8个年头,成为俞村镇茶产业发展的带头人。

和其他茶山不同,在流转山场之初,黄天伟就相中了白云山的映山红,开荒时,刻意留了下来。每年茶叶开采,一半是花开极致的绚烂,一半是新绿爬满枝头的初萌,勾勒出白云山最美的春景。

苍翠的茶园里,映山红格外夺目。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苍翠的茶园里,映山红格外夺目。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大部分树龄都在50年以上,还有部分百岁树龄映山红,农业大学教授看过后,都觉得震撼。”黄天伟说,方圆800亩的茶山上,主角不仅是茶,还有漫山红透的映山红,一丛丛、一片片,让整座茶山都变得与众不同。

2017年开山种茶,2020年迎来头茬采收,虽然量不大,但因为高海拔,所以品质好。用黄天伟自己的话说,就是值得信赖,也更有底气。

其实,对于跨行的黄天伟而言,种茶并不是一件易事。如何尽快适应这个新行业,黄天伟有自己的想法,“种植、采收、加工、销售一体化,形成产业链闭环。”

好茶园出好茶,在山上摸爬滚打多年的黄天伟,从一开始就不满足于只埋头种茶,还抬头看“路”,要树品牌、拓销路。为此,生意人出身的他,早早就为茶叶注册了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品牌:乌岭沟。

“山脚就是乌岭沟,以地名命名,既地道又新颖。”顺着黄天伟手指的方向,俯身望去,远处的一块洼地,便是乌岭沟。

山高,成本就高,加上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全过程有机种植,产量一直徘徊不前,对于这些,黄天伟心中有数。

但今年开采前的一场春雪,让他始料未及。“眼下,春茶采摘接近尾声,单就产量来看,只有往年的三分之二。亩产120斤鲜叶左右,换算下来就是30斤干茶。”黄天伟说,高山茶园不比低海拔茶园,产量本不占优势,要的就是质量取胜。

花开绚烂的映山红与茶叶相映成趣。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jpg

花开绚烂的映山红与茶叶相映成趣。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在茶叶制作上,黄天伟严把加工关。为保证茶叶口感,从一片鲜叶到一杯新茶,原则上不超过5个小时。

这些年,黄天伟种茶制茶,没少折腾。除了采摘、加工亲力亲为之外,还要自己跑市场,为了品牌推广,但凡有机会,他就带着茶叶四处参展,上海、杭州、义乌、长沙等地,都转了个遍。

“种茶要细水长流,不能大水漫灌。”黄天伟意味深长道,首先要因地制宜,其次要品质优先,就算亏,也不能亏质量。

种茶做茶是件苦差事,经常要熬夜,大多数年轻人都接受不了,黄天伟却乐此不疲。“个把月的时间,瘦了12斤,权当减肥。”黄天伟自我调侃道,忙完了春茶季,接下来就是修枝剪叶,为来年采收打下基础。

离开白云山前,原本阴沉的天,突然放了晴,夕阳打在翠绿的茶叶和娇艳的映山红上,格外夺目。

黄天伟感叹,种茶就像养孩子一般,天天看着长大,心里就踏实。他说,相比山脚的城里,在山上更习惯,看日出日落,观云海星辰,再喝上一口亲手种的茶,那才叫一个幸福感满满。

(责编:关飞、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