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以文载道”打造新时代文化强市

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吸引线上线下近3000万人次观看;5家非遗工坊入选安徽省级非遗工坊名单,入选数量全省第一;2025年春节假期,接待游客741.97万人次;2024年,百姓大舞台展演展示近8000场,惠及城乡群众近千万人次……
近年来,安庆市拧紧责任链条、深化改革创新、建强人才队伍,围绕文化强市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守正文脉之“魂”、创新发展之“力”、奏响兴业之“音”,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向着文化强市不断迈出坚实步伐。
守正文脉之“魂”
铸牢传承之“基”
“安庆,有太多璀璨的文化,有一群热爱文化的百姓,作为安庆本土的文艺工作者,无论流行市场如何变化,我想我们都不应忘记来处。”最近,望江县黄梅戏剧团团长陈立正忙着三件大事——送戏下乡、百团汇演、文化走亲。
在陈立看来,无论是在家乡的镇村演出,还是走出去与全国各地的剧团“比武较量”,抑或是赴外地交流演出,一个来自安庆的剧团最不能丢掉的,是安庆文化的根基。
“望江龙腔”是以望江本土方言为特色的传统唱腔,是安庆市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望江县黄梅戏剧团的立身之本。”陈立说,传承发展好望江龙腔,不仅是对戏曲艺术负责,更是对当地群众负责。
望江县黄梅戏剧团每年要下乡演出300余场,演出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而系统性保护、传承、发展“望江龙腔”,将更多“龙腔”戏音保留、融合进经典、新编黄梅戏剧目中,是该剧团在望江县备受好评的重要原因。
4月13日,在望江县太慈镇新岭村,望江县黄梅戏剧团搭好舞台,随着戏音唱响,台下的观众逐渐增多,当天,近200位村民到场观看。“唱的还是我们小时候的味道,但是舞台、服装更精美了,音响也更响亮。”当地村民周美芳今年78岁,是个老戏迷,在诸多黄梅戏演员、剧团、名角、名篇中,她最爱的,还是带有望江本地方言的唱与白。
近年来,安庆市每年组织岳西高腔、潜山弹腔、太湖曲子戏、宿松文南词等濒危剧种开展100场以上的公益性展演。组织“安庆民歌”田野调查,对全市民歌歌手进行走访,全面深入挖掘梳理民歌资料,建立较为完整的“安庆民歌”文字和录音档案,编创桐城歌《出綆歌儿》、怀腔《对歌》、望江龙腔《补背褡》等,组织开展非遗戏曲(安庆民歌)演唱会,保护传承黄梅戏的音乐基因。加大对黄梅戏剧目的挖掘、整理力度,积极参与黄梅戏曲本典藏工程,曲本典藏工程先行本新书成功发布,首批推出大戏《天仙配》卷和《打猪草》《夫妻观灯》等6部小戏的合集卷。实施安庆市黄梅戏36本大戏复排工程,先后复排《毛洪记》《丝罗带》《青莲》等30多部传统剧目,让更多失传的传统剧目得以重现舞台。
守住本、固住基,是安庆市在文化发展路上的“开路先锋”。“文艺工作者需要笨功夫,这种笨功夫指的是在扎根一行、传承技艺时,要肯下功夫,付出汗水才有回报。”在黄梅戏代表性传承人韩再芬看来,戏曲演员要肯学、肯练,只有传承好了前辈的艺术精华,才能更好进行创新。
不仅是戏曲,安庆市还聚焦“实化活化”,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以推动非遗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为牵引,紧抓“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这个“牛鼻子”,编制实施《省级安庆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制定《安庆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健全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机构。
截至目前,全市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项目名录415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39项,市级90项,县级278项;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58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8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55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95人;全市现有10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5个省级非遗教育传习基地,5个省级非遗工坊、22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
创新发展之“力”
探索市场之“变”
“在当今时代,文化事业要获得发展,就要拥抱市场,挑战不可避免,创新势在必行。”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院长余登云说,“我从事文艺工作已经42年,在这段时间里,市场发生了变化,群众的审美和喜好也有变化,没有新意、诚意,就无法跟上时代,获得观众。”
转企改制后,安庆市各黄梅戏剧团积极融入市场浪潮,探索转型之路。
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探索小剧场黄梅戏,打造出《玉天仙》《薛郎归》《香如故》等一批具有探索意义的黄梅戏新编剧目,深受观众喜爱,小剧场每年演出300余场。“小剧场戏曲是黄梅戏发展多样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它通过特殊的艺术方式将传统和现代的意识形态相勾连,为黄梅戏的创作探索出一个新的模式。”《玉天仙》主演夏圆圆说。
再芬黄梅公馆推出“四季有戏”惠民演出活动,而在公馆旁,“小辞店”将黄梅戏与咖啡融合,探索文旅产业新样式,深受游客喜爱;在太湖,黄梅戏剧团走进景区,以“近距离”的表演方式吸引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在岳西,高腔传承中心还在下乡演出中创新“点歌”模式,增强互动,收获好评……
拥抱市场、创新发展同样让文旅“火热”起来。正值春游季节,安庆市各地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创新消费场景,丰富旅游业态,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推动“春日经济”释放新活力。
潜山太湖等地打造“体育赛事+自然风光+民俗文化”模式,如潜山市痘姆乡拔河比赛、太湖半程马拉松等体育赛事被搬进山间、河畔,在推介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展示民俗文化和地方特产;岳西怀宁等地则以花为“媒”吸引游客,第四届安徽茶旅大会暨第十七届大别山(安徽·岳西)映山红旅游文化月如期举行,截至4月15日,吸引线上线下近20万人次参与互动;怀宁县腊树镇烟墩村200多亩桃花竞相绽放,“赏花客”络绎不绝……
近年来,安庆市坚持精品化、差异化、多元化的发展思路,不断推进文旅产品优化、业态升级,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着力构建现代旅游业体系,打造一批文化和旅游新平台、新业态、新场景。这些不断丰富的新消费场景、新文旅业态,正为安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2024年,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中古文物集团分别入选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天柱大峡谷成功创建4A级景区,安庆市4A级以上景区总数达25家,位列全省前三……今年3月,安庆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协会第一次筹备会议召开,安庆文旅产业正迈入集约化、系统化发展新阶段。(安庆新闻网 全媒体记者 管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