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江淮传真>>省内要闻

合肥市庐阳区:老城焕新,绽放文化魅力

2025年04月14日08:26 | 来源:安徽日报
小字号

被誉为“合肥之根、庐州文脉” 的合肥市庐阳区,承载了合肥两千多年的历史和文化。

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全区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82.4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7亿元。该区刚刚落幕的为期46天的逍遥津新春灯会,吸引客流超55万人次,线上曝光量超3.6亿次,成为合肥最热门的文旅活动之一。

近年来,庐阳区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和纽带,积极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活化”城市记忆,打造“城市记忆”品牌,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让老城区奔向最美“春天”。

破圈

——文化为“核”,重塑城市肌理

踏青寻芳、湖面泛舟、品茶听曲、访古探幽……春日时节,走进位于合肥市庐阳区的逍遥津公园,顿觉心旷神怡。这里不仅遍地是美景,更是处处有故事、步步有回忆。

谁能想到,这座建设于上世纪50年代、合肥首座城市公园,曾因年久失修、配套不足、业态单一,度过了一段乏人问津的“落寞”时期。近年来,庐阳区对公园进行“全面包装”,让其既有“老味道”,又有“新风韵”。

“我们打造了露天戏园 ‘蘧庄听音’,打造了安徽首个数字化三国文化沉浸式体验馆——三国合肥历史文化馆,开展了‘大象音乐嘉年华’‘逍遥津新春灯会’等一系列活动。”庐阳文旅集团董事长张晖介绍,一系列“外塑形象,内养气韵”的举措,让公园有看头、有人气。

从无人问“津”,到被人们“津津乐道”,逍遥津的华丽转身,是庐阳以文化为核心,以城市更新为抓手,重塑城市肌理、推进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

庐阳区是合肥的起源地,也是庐州文化的摇篮和全市的文化中心。该区不仅拥有古刹明教寺、庐州府城隍庙、逍遥津古战场等众多古迹,还有十棵椿、长江饭店、博物院等近代人文记忆,以及30多项各级非遗艺术。而这些灿烂的历史文化,被大量“储存”在老街巷、老建筑、老商圈、老公园、老字号等等之中,在时代的洪流和城市的发展中面临逐渐湮灭、断层的困境。

如何守住“文化之根”,如何让“封存”的“瑰宝”发挥时代价值?如何扛起省会城市的“文旅担当”?面对这一道道深刻命题,庐阳区在文化保护中深入推动城市更新,让众多承载历史文化的废弃建筑、地标景点、老旧街区“脱胎换骨”、迎来新生。

“我们深入挖掘历史资源,复原历史场景,讲好历史故事,对待历史遗存尽量做到‘修旧如旧、建新如旧’,让历史沉淀延续。”该区文旅局产业发展科有关负责人表示。

踏入由庐州城七大城门之一的“拱辰门”而得名的拱辰街,只见这里文化味浓郁,烟火气十足,明黄灯笼、青瓦飞檐令人眼前一亮。“我们对拱辰街进行提升改造,保留老字号商铺,精心打造‘四湾露水集市’,使其兼具市井气和庐州风味。”该区文旅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下步将继续开展特色街巷改造,让城市文脉融入生活、市民情怀有所寄托。

改造后的拱辰街成为合肥最具特色的市井文化街区,改造后的淮河路步行街区成为全省唯一的“百亿街区”,改造后的逍遥津公园成为合肥崭新的文化会客厅……随着“文化+城市更新”的深度推进,合肥“文脉”内涵持续丰富,外延不断延展,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出圈

——唤醒“乡愁”,打造“记忆”品牌

找到“破圈”之法,还需寻觅“出圈”之路。在“文化+城市更新”的实践中,庐阳区瞄准消费市场的新需求、新风口、新动向,加强市场化运作,创新建设运营方式,谋划了一批文旅融合项目,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记忆”品牌,留住“城市里的乡愁”。

走进去年“十一”开放的“合肥城市记忆馆”,布满岁月痕迹的“时空巴士”、曾风靡一时的老字号品牌、几十年前的家居生活场景映入眼帘,仿佛打开了“时空之门”,带领游客开启“穿越之旅”。“我来参观好几次了,氛围感特别好,让我找回了儿时的记忆。”市民孙女士表示。

“记忆馆共计5层,总建筑面积约5900平方米,打造了合肥不错、工业璀璨、街市熙攘、文化兴盛、科教兴市、城建蝶变六大主题展厅。项目由合肥市原政府大楼改造而成,采取了修而不拆的做法,让场馆更具历史韵味。”该馆工作人员介绍,场馆自开放以来便人气火爆,成为该区新晋“网红”打卡地。

“不仅是城市记忆馆这样的大项目,我们很多文旅小项目、小活动都渗透着‘记忆’元素,彰显老城文化内涵。”该区文旅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位于逍遥津公园的大象滑滑梯,承载着几代合肥人的童年记忆,是合肥地标性“童趣符号”。去年,以大象滑梯为创意灵感的“大象音乐嘉年华”在逍遥津公园震撼开场,两天活动吸引超10万观众参与,带动周边文创消费增长30%。

“形成城市记忆品牌,就要凸显项目的‘记忆点’‘共情点’,这要求我们既要做强内容支撑,也要创新载体形式。”庐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秦玮表示。

环顾合肥城市记忆馆,各种前沿的数字化展陈技术令人目不暇接。360度巨大环幕循环播放主题影片,沉浸式的视觉效果令人震撼;超时空互动长卷《合肥繁华图》,用数字技术还原了昔日合肥商业风貌;一扇“合肥十大建筑任意门”,每次拉开这扇门都会随意切换合肥旧日“十大建筑”之一,趣味性十足。科技的加持,带给游客更加身临其境的体验。

城市记忆馆的成功打造,是该区打造“城市记忆”品牌的一个缩影。此外,解放电影院、江淮大戏院等场所华丽转身,拓展新演艺、新空间,继续为合肥市民提供视听盛宴;“走读老城”文商旅融合创意提升项目覆盖庐阳老城近14平方公里,信息触达上千万消费者;三国合肥历史文化馆用沉浸式光影、数字媒体技术讲述合肥“三国故地”的历史故事……新技术、新理念、新元素的融入,令众多“城市记忆”出圈出彩,催生一批“回味感”十足的文旅地标拔地而起。

拓圈

——场景“燎原”,文旅加速绽放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庐阳区除了锻造“城市记忆”这一核心支点,还同时找寻和打造更多支点,拓展文旅场景,形成“百花齐放”之势。

庐阳区三十岗乡,毗邻合肥未来大科学城,遥望“夸父”,背靠“强磁场”的大隐原乡科普基地,不仅有着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更有一座座散发着神秘气息的“科普院落”隐于山野。基地自打开放以来,就如同磁石一般吸引青少年学子纷至沓来,成为全市科普教育与研学旅行的“热门”目的地。

发展科普游,庐阳优势明显。作为合肥未来大科学城的主要承载地,庐阳区集聚了以BEST、CRAFT等大科学装置为代表的“国之重器”,拥抱着科学岛、能源研究院等高能级科研院所,汇聚了一股“塔尖”科技力量。依托丰富科技资源,庐阳区大力发展“科创科普游”,目前辖区内共有省市级研学旅游、科技旅游示范基地10余个,推出多条科创科普游主题线路,去年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

热气腾腾的科普游,是庐阳积极发挥文旅的“超链接”作用,发展“文旅+产业”的生动缩影。当前,庐阳区正探索“农、科、文、旅、商”多维融合发展的新路径,科普游、文化游、乡村游、工业游、商圈游等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层出不穷,且迅速“织网”,融合业态正源源不断释放“乘数效应”。

“庐阳区明确文旅总体发展格局,确立‘千年庐州古城’和‘未来大科学城’双核心,坚持规划引领,集中力量建设都市文博区、科普目的地、艺术打卡区、特色消费区、乡村原生态,确保每个区域有特色、有亮点、有吸引力。”该区文旅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为此,该区编制《庐阳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庐阳区深化文旅融合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区实施方案》《庐阳区文旅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实施方案,做好目标任务的保障实施、分步推进。

随着场景的“燎原”,文旅融合的美好风景,正在这里竞相绽放。数据显示,2024年,全区旅游客流8560万人次、旅游收入1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07%、11.45%。近年来,庐阳先后获得“亚洲金旅奖·首批最美生态旅游目的地”“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全国文化先进区”等多项荣誉。

“当前,文旅融合仍存在一系列堵点、痛点和难点问题。未来,我们将继续创新改革发展思路,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从叠加走向质变,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在合肥争创全省文化中心、打造全省文旅枢纽城市中奋力书写‘庐阳篇章’。”庐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许蓓蓓)

(责编:关飞、金蕾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