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包河区结直肠癌筛查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3月29日,合肥市包河区结直肠癌筛查项目成果发布及研讨会发布一项重大成果:通过创新筛查技术,该区在2万适龄人群中检出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540例,其中晚期病变检出率达10.2%。该成果填补了安徽省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的空白,也为全国癌症早筛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作为我国发病率第二、死亡率第四的恶性肿瘤,结直肠癌早期筛查长期面临技术瓶颈。此项目率先采用上交大团队(安徽慧众同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无创粪便DNA甲基化检测”技术,结合“粪便血红蛋白/转铁蛋白双联检自检”和高危因素问卷,形成多组学联合筛查模式,成功将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检出率提升至43%。与传统方法相比,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检出人数提高25%。
据悉,该项目团队同时在上海、河南新乡、新疆乌鲁木齐等地开展十万人级真实世界筛查,结果显示:高危人群阳性率超20%,无症状人群中 60%以上存在肠道疾病;创新技术使肠镜依从率提高至30%,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达44%;居家自检与医疗机构辅助检测有效性无明显差异,居家自检有效率达98%。该项目在大规模基层筛查的实施,证实了创新结直肠癌筛查技术有望为低成本、基层可及的结直肠癌防控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合肥包河区疾控中心统筹协调,安徽省肿瘤医院与上交大合肥肿瘤早筛研究院提供技术支撑,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效完成宣教、采样等初筛工作。通过定期总结会议和基层培训,项目团队攻克了技术落地、居民动员等难点,最终实现高质量筛查目标。
会上,合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孙冰宾副主任表示,要深化科技创新,加快多癌种早筛技术研发;完善服务网络,推动家庭医生签约与筛查服务结合;同时强化医保政策衔接,探索可持续的早筛长效机制。今后将依托校市合作携手打造长三角癌症防控高地,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合肥力量!
本次会议由安徽省癌症中心、合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包河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合肥肿瘤早筛创新技术研究院承办。(陶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