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胸科医院完成省内首例鞘内药物输注装置脑池内置管术

3月25日,安徽省胸科医院肿瘤二科成功为一位晚期肺癌伴脑膜转移的老年女性患者实施了省内首例鞘内药物输注装置脑池内置管术。这一突破性的手术,不仅为患者后续的鞘内注药治疗开辟了一条便捷、高效的新路径,更标志着医院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技术飞跃,朝着攻克复杂癌症难题又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
攻坚克难,实施突破性手术
这位患者在抗癌之路上历经坎坷。早在2023年2月,她就被确诊为肺癌晚期伴有全身多发骨转移;同年8月,头晕头痛的症状又将她推向了更深的深渊——被诊断为脑膜转移。尽管前期经过一系列积极治疗,症状曾得到显著缓解,但病魔并未轻易放过她。今年3月,头晕头痛再次卷土重来,且愈发剧烈,经评估,脑膜转移出现了进展。
面对患者复杂且棘手的病情,肿瘤二科团队经过反复研讨、分析,决定采用鞘内药物输注装置脑池内置管术,并结合脑池内注药的治疗方案。手术成功并局部注药后,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也随之大幅提升,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脑池给药,尽显独特优势
肿瘤脑膜转移是一种极为棘手的病症,预后不良,病情凶险程度极高。目前临床上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常规的放化疗疗效欠佳,而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虽然在部分脑膜转移治疗中展现出潜力,但未能突破困境。经腰穿蛛网膜下腔注射化疗药物是较为有效的方式,然而传统的腰穿注射存在着诸多弊端。由于需要反复穿刺,这不仅让患者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还大大增加了操作过程中的风险。更为关键的是,由于脑脊液呈钟摆式运动,鞘内注射的药物仅分布在导管尖端的有限范围内,药物从腰部到达脑室的路径漫长,在这个过程中,药物的疗效会大打折扣。
肿瘤二科徐玲玲主任介绍,脑池给药作为一种先进的治疗手段,药物能够直接输送到脑室,参与脑脊液循环,药物在脑池内的停留时间明显延长,能够更加均匀、精准地作用于脑膜上的病灶。这种近乎“点对点”的精准药物输送,极大地缩短了药物起效的时间,能够更快速、高效地控制肿瘤的发展,同时不良反应也更少。
双重保障,助力多发骨转移患者
对于这位同时存在多发骨转移的患者而言,鞘内药物输注装置的植入,更是提供了一份双重保障。即便在后期肿瘤进展过程中出现骨转移疼痛,通过这个小小的装置,还可以泵入镇痛药物,进一步减轻患者的痛苦。脑池给药的镇痛效价极高,可达口服用药的1000倍。这意味着在达到相同镇痛效果的前提下,脑池给药所需的药物剂量大大减少,不仅降低了药物的副作用,还能有效规避耐受性风险。
这种集肿瘤治疗与疼痛缓解于一体的双重保障机制,犹如为患者撑起了一把保护伞。它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病痛,提高其生活质量,还能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治疗支持。(徐玲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