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广德:乡村振兴“菇事”新图景

在皖南广德市杨滩镇,一朵朵饱满的香菇正悄然"撑起"一方富民产业。这里不仅是宣城市菌棒生产的发源地,更以占全市90%以上的食用菌产量,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香菇产业高地。从传统种植到科技赋能,从单一生产到三产融合,杨滩镇以"小香菇"为笔,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鲜活画卷。
种植香菇。
从“靠天吃饭”到“智慧种菇”
走进长三角(杨滩)香菇产业示范园,科技长廊内实时监测系统精准调控着温湿度,自动化接种机以每小时1500袋的速度高效运转。这座总投资超千万元的园区,集菌棒培育、科技展示、研学体验于一体,日产能达3万棒,年生产规模突破700万棒。
"过去菌棒成活率低,靠人工接种成本高,现在机械化让效率提升30%,成本下降40%。"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广德惠林香菇合作社负责人李明倩介绍。其无菌化车间、智能化控温大棚,让香菇生长周期从120天缩短至90天,品质稳定性显著提升。目前,全镇已形成"示范园+合作社+农户"联动模式,带动30余家家庭农场、100余户菇农,年种植规模突破500万棒,鲜菇产量达0.4万吨,产值超4000万元。
90后“菇娘”的强农梦
"农村需要年轻人!"这句话让"90后"新农人李明倩在19岁时便与香菇结缘。从深夜无锡市场摆摊卖菇,到带领合作社跻身"国字号",她用十年时间,将父亲的作坊升级为数字化农业工厂。面对台风冲毁菌棒、市场波动等挑战,她引入绿色认证体系,建成700立方米冷链库,打造"扫码溯源"品牌,带动152户农户人均年增收2万元。
"合作社免费提供菌棒和技术,我家种5万棒,年收入超10万元!"脱贫户裘德荣感激地说。在李明倩推动下,合作社开设妇女种植培训班,培育20户巾帼示范户,并创新"托管代种""订单收购"模式,让留守妇女、老人也能共享产业红利。
从田间到餐桌的“菇香之旅”
杨滩镇的香菇故事不止于种植。沿着"竹乡画廊"旅游线,游客可体验菌棒制作、香菇采摘,品尝有机香菇火锅;在改建的研学基地,孩子们学习菌类科普;投资建设的深加工车间,即将推出香菇酱、即食菇片等产品,延伸产业链附加值。
"沪苏湖高铁开通后,我们的鲜菇4小时就能端上上海市民餐桌!"镇农发中心负责人涂维东信心满满。2023年,杨滩镇整合香菇主题休闲游园、生态茶园等资源,吸引游客超5万人次,带动民宿、农家乐增收300余万元,真正实现"农文旅互惠共赢"。
书写“香菇小镇”新篇章
站在新起点,广德市杨滩镇瞄准更高目标:建设数字化菌棒工厂,申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引进深加工企业,开发药用菌、功能食品;通过"菌棒补助"政策,力争2025年种植规模突破1000万棒,打造长三角菌菇集散中心。
"我们要让杨滩处处弥漫'香菇之香'!"镇党委书记向克勤表示。从深山菌棒到富民支柱,从传统农业到三产融合,杨滩镇正以香菇为媒,谱写乡村振兴的"菇事"新篇。(程力 文/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