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安徽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陈军:持续增强安徽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人民网北京3月7日电 (记者韩震震、赵越、陈若天)“下好创新先手棋,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近年来,安徽坚持科学技术打头阵,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全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3年居全国第一方阵,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正在提质加速。”3月6日,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在接受采访时说。
全国人大代表陈军在两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持续增强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陈军介绍,近年来,安徽重点围绕三个方面推进工作,即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质量;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机制,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围绕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领域,安徽正在引领高地建设拔节起势。量子信息领域,国家实验室“总平台”“总链长”作用进一步发挥,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相关成果入选2024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聚变能源领域,布局建设全球最密集核聚变大科学装置区域,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创造“亿度千秒”世界纪录。深空探测领域,建设深空探测实验室和深空科学城,集聚一批空天信息领域企业。
同时,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能级持续提升。以滨湖科学城为核心承载区,加快建设未来大科学城,形成“运行、在建、拟建、谋划”13个大科学装置的梯次发展格局。组建运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数据空间、环境五大研究院,建成脑科学、生物医药等多个开放性公共实验平台。
安徽还重塑省级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平台体系,完成135家省重点实验室、129家省工程研究中心优化重组。推动科大讯飞、奇瑞汽车等科技领军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大兵团协同技术攻关。
科技创新供给质量不断提升
“‘企业出卷、能者答卷、市场阅卷’的科技攻关机制更加健全。”陈军介绍,安徽聚焦量子科技、集成电路、基础软件、新能源汽车、核心种源等重点领域,瞄准制约产业创新发展最紧迫问题作为科研选题来源,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开展产业链协同攻关,2024年企业牵头省级科技攻关项目数量占比超过80%,科大讯飞多语种智能语音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方面,安徽推动中国科大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改革在全省106家高校院所、医疗机构推广,通过改革实现高校、科研人员、转化企业三方共赢,累计赋权成果1109项,成立或入股企业85家。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衍生的科技成果,安徽建立“跟踪发掘—二次开发—转化孵化—迭代应用”的“沿途下蛋”机制,梳理衍生技术成果200余项,孵化科技型企业近40家。
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方面,促进优质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推动项目、平台、资金、人才、奖励等资源“五个向企业倾斜”,全省企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研发机构、有效发明专利占全社会比重均超过80%。安徽还完善大中小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科技型中小企业、独角兽(潜在)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居全国第5、6、8、8位,培育认定省科技领军企业22家,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企业生态。
完善机制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离不开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陈军表示,近年来,安徽持续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机制,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推进‘产学研’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机制更加完善。学科专业适配产业需求更加精准,2024年末省属高校服务新兴产业专业占比64.9%、三年提升24.9个百分点,其中新设本科专业点超过80%服务新兴产业。”陈军介绍说。同时,安徽还通过省部共建安徽高等研究院,依托产学研合作项目有组织培养735名工程硕博士。省市校合作共建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培养超740名“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
此外,安徽还推进“产研用”融合,构建以研带用、以用促研的技术供给体系,以政府采购、重大项目组织实施为抓手,编制场景能力和机会清单,开展场景供需对接,优化提升“场景+”赋能服务,推动企业培育从“给政策”“给优惠”向“拓市场”“找订单”转变;推进“产研金”融合,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建立覆盖从种子孵化到产业发展的全链条股权基金体系,全省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7500亿元、实现三年翻两番;推进“产研服”融合,加速集聚赋能融合创新的优质服务商,全省培养技术经理人超过3400人,集聚重点数商超300家……持续优化的科技创新生态,必将为江淮大地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