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增速位居马鞍山第一 马鞍山经开区创先争优竞一流
作为全市经济“主战场”,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马鞍山经开区GDP增速达7.9%,位居全市第一位,以“排头兵”姿态、“主力军”担当,交出了高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
强产兴业势正扬,创先争优谱新章。
2024年,马鞍山经开区树牢领跑意识、敢于创先争优,坚持把数字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牵引性抓手,快马加鞭干、使劲往前赶,不断巩固“千亿级”发展成果,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新城,在全国229家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核中排名第86位,全年实现营收超11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7.5%,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6.4%,制造业投资增幅14.7%,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42.2%,实现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087.3万美元,展现出向上向好的强劲发展态势,现代化产业新城正加速崛起、未来可期!
聚力扩投资,项目支撑更加有力
工程机械开足马力,施工人员紧张作业,马鞍山浩瑞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年产10万套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总成部件生产项目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项目自签约落户以来,园区成立专班为我们提供‘保姆式’服务,有力保障了项目快落地、快开工、快建设,目前项目一期进展顺利。”现场负责人表示。
抓发展必须抓产业,抓产业关键看项目。
马鞍山经开区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突出招大引强、做实谋划储备、加快落地转化,一批批固根本、利长远、强支撑的优强项目不断刷新“进度条”、跑出“加速度”,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能。
招商引资硕果盈枝——
园区狠抓招商引资“第一要事”,聚焦做大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三智”“三电”产业,做强做优装备制造、绿色食品、能源电子三大主导产业,灵活运用产业链、基金、科技、应用场景等招商新模式,坚定不移招大引强、招新引优。2024年新引进项目48个,重大项目8个,其中总投资50亿元项目1个。
项目建设提速提效——
园区树牢“七未”理念,坚持一线调度、专班推进,持续强化要素保障、提升服务质效,推动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全年完成重点项目投资121亿元、投资完成率133.9%;浩瑞汽车总成、环保产业园、鑫月阳、日发装备等33个项目开工建设,开工率122%;华众科技、青鸟消防、万宇科技、华骐环保产业园等38个项目竣工投产,竣工率316%;另有红创包装、华孚创新中心、晓麦食品谷等一批重点项目全面加快建设。
推深做实谋划储备——
园区积极抢抓“两重”“两新”等政策机遇,坚持国家所需和园区所能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谋划储备更多可实施、可争取的大项目好项目。其中,着眼未来五年发展,重点聚焦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数字化场景应用三个方面,系统谋划具有牵引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项目包7个,总投资703亿元,为高质量发展蓄足了后劲、攒足了底气。
聚力壮产业,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作为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七家“链主”企业中唯一一家商用车企业,在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的全面赋能下,汉马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确定了“醇氢生态+智能电动”的技术发展路线,坚定走上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之路,醇氢电动重卡及动力产品全面覆盖各应用场景,并已销至全国各主要区域市场。
产业是立区之本、强区之基。
马鞍山经开区锚定“强产兴业”不松劲,三大主导产业“龙头+配套”的产业生态圈基本构建。其中,装备制造产业集聚规上企业97家,以汉马科技、宝武交材、泰尔重工、科达机电等企业为龙头;绿色食品产业集聚规上企业20家,以蒙牛“双百亿”基地为引领,海底捞食品、达利食品、仙乐健康、亨利食品等企业为支撑;能源电子产业集聚规上企业50家,以蜂巢能源、正奇光能、格力、东科半导体等企业为龙头。作为省政府批准建设的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之一,马鞍山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被评为“AAA”级。
园区还加快“两业”深度融合,聚焦科技服务和现代物流两大融合领域,大力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2024年成功获批省级“两业融合”发展标杆单位。
产业集聚,党建赋能。
马鞍山经开区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保障作用,持续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党建,先后围绕汽车首位产业,以及装备制造、绿色食品、能源电子三大主导产业建立产业链党委。同时,先后发起组建市绿色食品产业链党建联盟、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党委,推进全市链上企业组织联建、资源联享、问题共解、协作创新,以党建链引领产业链一体运转,打造优质、完善的产业生态。
产业驱动发展,合作共赢未来。
马鞍山经开区充分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提质升级马鞍山青浦工业园,目前已入驻颐海智慧工厂等项目13个,总投资188.5亿元;大力建设上海临港沪皖产业集聚示范区,目前已引进孵化入驻企业24家。
聚力强创新,科创优势更加凸显
能耗实时监控、仓储实时监控、设备状态、按小时段产出数量……走进华孚精密科技(马鞍山)有限公司,工厂数字化信息管理展示区的液晶看板上,一系列关键数据实时更新、一“幕”了然。
华孚科技启动数字化转型以来,降本提质增效成效明显,获批国家5G工厂等诸多荣誉,各类产品成功进入国内外知名整车厂及其配套供应商体系,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是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路径。马鞍山经开区加快推动数字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企业质效、产业质态。目前已创成国家级5G工厂1家、省级数字化车间16家、省级智能工厂7家。越来越多的企业乘“智”而上、加“数”发展,不断塑造着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数字赋能向优而行,创新驱动向高而攀。
在由省科技厅公布的11家安徽省院士工作站登记备案名单中,安徽工业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榜上有名。作为校地携手共铸的创新“强引擎”,由安徽工业大学和马鞍山经开区共同打造的安徽工业大学科技园自开园以来,充分发挥综合优势,一体推进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和协同发展,成功获得省级大学科技园认定。
专精特新企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则是其中的佼佼者。马鞍山经开区已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2家,数量分别占全市总数的41%、15%。
安徽金晟达生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获评市级独角兽(培育)企业,泰尔(安徽)工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获评市级瞪羚企业,马鞍山盛世科技有限公司获评市级瞪羚(培育)企业……
科技打头阵,创新赢未来。园区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出台推进科技创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激励政策,充分激发创新第一动力。园区已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95个,其中国家级平台12个,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82家。
聚力优环境,兴业沃土更加厚实
眼下,由云南红创包装有限公司投资的红创无菌包装生产基地项目进入到了建设的最后阶段。
“事实证明,来这里投资是正确的选择。”基地项目负责人介绍,马鞍山经开区从加快供地速度,让项目从签约到拿地仅用40多天,到成立工作专班,第一时间协调解决各类困难问题,园区坚持有诺必践、有求必应、有需快办,助力项目建设“一路畅行”。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和竞争力。马鞍山经开区树牢“抓营商环境就是抓发展”理念,以打造“经心办”服务品牌为抓手,在服务企业发展、强化要素保障、推进产城融合等方面持续用力,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发展态势越来越好。
园区抓实抓细金融、科技、人才、用工等各类服务,为项目落地、企业发展和产业壮大提供全要素保障。2024年,帮助企业融资14亿元,其中“科技贷”“科信贷”“园区贷”等创新金融产品帮助35家企业融资1.75亿元;兑现企业奖补资金7.06亿元,完成留抵退税2.26亿元。通过跨区域协作、市场化服务、订单式培养等途径,帮助企业引进产业人才超3500人。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培育上市后备企业29家。
加快推进全市首个第四代住宅项目建设,持续推进虬塘河及掩山河水系整治、申东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与市人民医院合作共办经开区分院,年陡初中综合楼建成并投入使用……
在提升“软实力”的同时,园区还聚焦产城融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功能配套,加快从“产业园区”蝶变“产业城区”,不断提升要素吸引力、综合承载力,一座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正加速崛起,成为越来越多客商、人才“近悦远来”的圆梦之地。(记者 刘挺 通讯员 姚杰超 余晓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