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江淮传真>>县区传真

马鞍山 “聚才”强磁场 “智汇”新高地

2024年12月16日11:29 | 来源:安徽日报
小字号

近年来,马鞍山坚持以“四个面向”为遵循,落实人才兴皖工程部署,突出产业、教育、医疗和乡村振兴“四个重点领域”,抓好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柔性引进人才“四支队伍”,深化人才自主培养、支持保障、双向流动、评价认定“四项机制”改革,加快建设英才荟萃的人才强市,为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城起长江之滨、诚聚天下英才。马鞍山连续四年入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百强”,并于近日首次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人才培养“根深叶茂”

赋能提质产业发展

厚培“育根土”,催生“繁茂枝”。

“通过在校企冠名班的学习,我提前掌握了专业技能,为适应工作岗位打好了基础。”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华骐环保冠名班学生严富伟毕业后,顺利进入华骐环保工作,如今已是制造岗位上的操作能手,深受企业信任,“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的结合,精准对接了行业发展和市场所需,让我们成为了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

像严富伟这样的求学成长经历,正是马鞍山创新人才培养的生动实践。

一直以来,马鞍山紧紧围绕产业发展所需,着力构建人才自主培养机制,探索实施高校与企业“双导师”“双培养”模式,开展“冠名班”“订单班”“微专业”等定制培养,每年定制培养一批产业发展急需人才。

乘风破浪,步履不停。

今年秋季,刚入学的安徽工业大学本科生欣喜地发现,在本专业学习外,还可以选报一门“微专业”,修读合格者,学校还将发放相应的微专业结业证书。

这门“微专业”围绕某个特定专业领域、研究方向等,核心课程聚焦行业所需、企业所需,通过灵活、系统的培养,可提高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型和就业竞争力,提升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产才融合,围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马鞍山坚持全链条联动,多领域协同,着力让更多人才在各个领域“竞相涌现”。

如今,马鞍山扎实推进马鞍山学院、安徽工业大学、皖江工学院产业工程师学院建设,推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2024年又有1228名毕业生获得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实现“带着职称去就业”。持续深化医疗等人才引育专项,支持与知名高校、医院建立人才招引合作机制,大力实施“名医上马”等工程,鼓励来马设立名医工作室,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先后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等16个名校名院签订合作协议,打造名医工作室36个。

人才保障“联动发力”

厚植干事创业沃土

想人才所想、急人才所需,才能打动人才、留住人才。

高质量发展路上,马鞍山的一系列举动,打动了很多人的心。

汲自强作为马鞍山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代表,创办了安徽智鸥驱动科技有限公司,在他的带领下,公司抢抓低空经济发展重大机遇,巩固了在无人机电调行业领域内的竞争优势。

“在安居购房、就医旅游、子女入学等方面,都享受到了专属服务权益,为我们专注公司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服务保障。”汲自强说,人才、人社等部门还常态化开展人才服务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大大增强了员工对企业、对马鞍山的认可度和向心力。

不断完善的政策、持续完备的机制,是推动人才工作提质增效的基石。

立足于此,马鞍山主动对标人才兴皖工程和4.0版安徽人才政策,建立人才工作“1+1+3+9”运行机制,并对全市人才计划项目进行优化整合,集成科技、产业等领域36个子政策,构建“1+N”人才政策体系,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

落子“关键处”,下好“人才棋”。

眼下,马鞍山大力实施“诗城英才”计划和人才工作“登高”行动,每年设立3亿元人才专项资金,构建起市直部门直审、市级财政直拨、奖补直达人才本人的“直通车”兑现体系。打破人才归属限制,实施柔性引才,给予“揭榜挂帅”“研发飞地”等项目最高100万元补助,有力解决高端人才引进难问题。加大人才公寓供给,分层分类建设人才公寓,为专项人才提供相应的专属服务。

同时,马鞍山还动态调整推动政策迭代,常态研究先发地区人才政策,结合各类人才反馈,定期开展人才政策评估修订,政策重心向“引人才、增人口、调结构、重质量”转变。

齐鲁制药安徽华星化工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董强曾在吉林、广东、江苏等多省从事过农药研发工作,来马鞍山工作后,董强很快适应了这里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还享受了“马鞍山优才卡”专属服务,有了“第二故乡”的感觉。“市县对人才奖励支持政策都很好,满意。”董强说。

服务人才无小事,细微之处见真情。秉持这一理念,马鞍山常态化开展“进企业、访人才、讲政策、解难题”专项行动,市委书记领衔督办市政协人才系列提案,用心用情梳理解决“采石会客厅”、人大议案等提出的人才相关意见建议,积极帮助人才协调办理购房补贴、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事项,进一步提升人才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厚植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生态沃土。

人才流动“双向奔赴”

倾心感召四方英才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马鞍山开展多场高规格的“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正是这座城市厚植“花香”、吸引人才的一个缩影。

今年4月,2024年“人才马鞍山行”暨春季“招才引智高校行”云聘会启动仪式以“现场+直播”形式举行,来自110多所高校的20余万名大学生在线参与,开启了马鞍山招引人才的新篇章。

上门“揽”才,马鞍山紧盯全市产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由市委人才工作局牵头,组织市内企业赴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等50余所高校,高标准开展校园招聘活动。截至目前,已举办招聘活动95场,2015家次企业提供岗位30093个,达成就业意向26210人。

借“数”发力,联合智联招聘搭建“百校千企、才聚诗城”云招聘平台,面向全国百余所高校直播宣介马鞍山就业创业和人才政策;线下开展“职等你来·立马就业”“千企万岗进校园”等各类招聘活动。目前云端招聘平台已汇聚市内500余家企业1.5万个岗位信息,收到来自全国高校毕业生求职简历18万份。

以“赛”为媒,2024全国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AI+工业制造专项赛决赛在马鞍山市举办,12个参赛项目完成签约,3个参赛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以赛引才”目标初见成效。

通过“才聚诗城高校行”活动推介,东南大学博士张召磊看中了马鞍山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空间,顺利进入十七冶集团公司。入职后,张召磊凭借精湛的业务水平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很快成长为公司独当一面的业务能手,也在这里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人才政策也很给力,享受很及时,为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让我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人才的聚集地,也是连接研究成果和市场的桥梁。也正因此,马鞍山着力探索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人才交流通道,创新开展“校企双聘”工作,发布《马鞍山市“科技副总”选聘管理办法(试行)》,以“科技副总”“产业教授”推动校企双向交流,推动人才高校引进、校企共用。

去年以来,时礼平在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师和马鞍山市晨旭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科技副总”的“双重身份”间切换。他所带领的技术团队与晨旭公司在科技攻关、产品开发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已完成8项技术开发项目的研究,参与起草(制订)国家标准2项,获批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27项……一项项成果,很好地佐证了企业和高校的“双向奔赴”。

地处长三角地理几何中心,变“人口虹吸”为“人才红利”,“完善机制+优化服务”十分重要。

市委人才工作局负责人介绍,马鞍山坚持高站位推动,拿出最大诚意,构建起领导牵头、部门跟进、载体落地“三位一体”工作体系。深化市领导直接联系服务专家制度,成立市高层次人才协会,建立马鞍山籍人才库,通过搭建服务平台、强化服务联系、用好人才政策,择优选聘40余名招才引智大使、城市合伙人,推动人才回引。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马鞍山主动加强与长三角其他地区人才工作协作,定期组织优秀人才交流互派、跟班学习,支持头部企业在沪苏浙地区设立“研发飞地”,积极柔性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

评价认定“不拘一格”

激荡人才一池春水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马鞍山对各类人才始终敞开怀抱。

其中,作为人才工作的重要一环,马鞍山在人才评价方面亦有不少创新之举。

马鞍山在全省创新出台《马鞍山市特殊技能人才技能评价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坚决破除人才评价“唯学历、唯资历、唯证书、唯身份”倾向,通过下放评价权,支持龙头企业开展“黑手套”员工自主评价。

马鞍山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朱长鸷,虽只有高中学历,但带领瓦磨钳工技术团队参加关键工序磨加工自动化生产线建设等,实现降本增效。《办法》实施后,得益于全新的评价机制,朱长鸷通过工作业绩评审、技能水平评估和现场操作技能评价,被破格认定为高级技师,不仅享受到了待遇的提升,更有荣誉感的激励和进取心的增强,“提前收获了10年的认可和喜悦,以前想都不敢想”。

政策实施以来,马鞍山已有1866名特殊技能人才取得高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证书,并提出要支持鼓励更多企业开展自主评价,扩大评价范围、提升评价等级。

让更多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获得“实至名归”的认可,既可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氛围,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就在1个多月前,马鞍山市开展了乡村振兴高级人才申报工作,着力将扎根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取得巨大效益的“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选拔出来。在最近公布的安徽省乡村振兴人才评选结果公示中,马鞍山共有55人上榜。

以激发各领域人才“一池春水”为目标,马鞍山还不断放大改革效应,持续推动人才评价认定“创新扩圈”。

为此,马鞍山提出,要进一步强化人才激励机制,持续推进放权松绑,深入实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要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扩大用人单位人才评价自主权,优化企业引进人才工资性年收入直接认定工作……

以“城”相许、以“诚”相待。

面向未来,马鞍山正在打造“聚才”强磁场、“智汇”新高地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以优渥环境引才,以广阔平台留才,携手并进共绘人才与城市共荣盛景。(况安轩 裴昌山 杜开源)

(责编:欧恺、金蕾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