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思路 具路径 补短板 守安全
规划引领聚力 全域旅游的六安更舒适、更美丽
六安市以《六安市红绿融合高质量发展规划暨文旅强市建设规划(2025-2030年)》为引领,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奋力打造全国红绿融合发展示范区、长三角高品质休闲度假康养旅居目的地和上海市、合肥市最美“后花园”。
四大片区全域旅游格局。
理清发展思路,推进全域旅游跨越式发展
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六安市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布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理清六安文旅“怎么办、怎么干、往哪去”发展思路,以高品质的产品、高颜值的业态、高效率的产业不断健全文旅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2024年六安文旅产业规模将取得新的突破,预计年接待游客超6800万人次,同比增长近20%。
重塑文旅新格局。夯实大别山红绿交融文化旅游圈窗口功能,紧抓长三角城市群、武汉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三大市场,着力打造“一环四区N集群”的发展格局。即利用大别山风景道山水交通点线接入的模式,将全市红色、绿色资源串成线、连成片;通过红色基因传承、生态旅游发展、业态场景创新打造大别山红绿交融片区;通过培育岭上田园、岭上山水、岭上农家打造江淮分水岭片区;通过赓续皋陶文脉、激活淠河水脉、构建城市商圈建设主城区片区;通过焕新非遗民俗、升级工业旅游、做靓特色美食打造淮河水乡片区;同时因地制宜,利用特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研学、天堂寨生态、万佛湖度假、环大别山康养等重点文化旅游发展集群。
树立资源新观念。拓展丰富文旅资源的内涵及外延,推动农旅、交旅、水旅、林旅、商旅等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文旅项目,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文旅产品表达方式,借势“沪六合作”“合六同城化”,导入长三角创意资源,用文旅场景为游客提供情绪价值,让游客来到六安、喜欢六安、爱上六安。
构建发展新体系。立足六安特色,围绕高质量发展,构建六安文旅强市指标体系。在红绿交融上树标杆,依托大别山绿色生态基地,突出六安“两源两地”红色基因,培育“红色+”“绿色+”产品矩阵。在度假康养上立品牌,对接合肥都市圈、长三角地区康养客群,打响中医药康养和温泉度假两大品牌。力争到2030年,六安文旅资源整合能力明显提升、高品质文旅产品持续丰富、高标准文旅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高效率文旅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迈入安徽第一方阵,成为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
风雪天堂寨。李学梅摄
明晰发展路径,建设文化强市和旅游强市
六安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旅游富民、文化惠民为主线,在文旅强市建设的各个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在公共文化服务上,举办鄂豫皖三省五市大别山民歌邀请赛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4.1万余场,居全省前列。在全域旅游产品上,建成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的大别山滑雪旅游度假区,霍山大峡谷等9条漂流暑期营收近亿元,金安聆心谷等5个大别山温泉项目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实施“三大品牌”示范工程。擦亮红绿底色,重点打造研学、康养、乡村三大文旅示范品牌。深入挖掘和运用好红色文化旅游育人功能及旅游价值;挖掘、利用、整合森林、温泉、中医药等特质资源,打造大别山康养品质度假旅游品牌;紧密结合和美乡村建设战略部署,打造精品全域乡村旅游品牌。
打造“五谷丰登”产品体系。以“红色潮谷”“绿色茶谷”“康养药谷”“活力峡谷”“飘香酒谷”产品为载体,打造红绿融合产品矩阵。
推出“六种安心”文旅体验。秉持以游客为核心的理念,促使“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全方位提标进阶。助力传统景区融入沉浸式情景演绎等新产品与业态,营造“多彩游”的缤纷旅游体验,营造“安心购”的放心旅游氛围,推出“跟着赛事游六安”“跟着展览游六安”等特色旅游线路,全方位提升六安文旅的吸引力与竞争力。
旅游通道秋色美。马载勤摄
补齐弱项短板,增强六安文旅发展内生动力
六安市持续优化全域旅游发展环境,构建“快进慢游”体系,全市24家3A景区通三级公路,26家4A景区通二级公路,5A景区实现15分钟上高速、30分钟上高铁,开发800公里大别山风景道智慧导览系统。推进落地自驾服务建设,建成旅游驿站56个、停车位5.2万个、“微创意 微改造”提升节点799个。通过“以游客为中心”理念,精准施策六安文旅发展的服务和建设短板,全方位提升六安文旅在市场中的吸引力与竞争力。
丰富文旅产品供给。锚定现代时尚消费趋向,积极激励市场主体整合多元资源、创新业态模式,推动文旅产品持续迭代升级,达成由基础有无、品质优劣向创意新颖、品质精良的深度跃迁。充分发挥国有文旅投资平台优质旅游资源管控作用,引领开发高品质的文旅项目集群。深度融合社会力量的专业化运营特长,发展特色文旅产品业态。支持文旅企业品牌化经营,鼓励符合条件的文旅企业挂牌上市,促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入经济发展大循环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六安文旅高质量发展。
提升智慧运营水平。推进数字创意技术赋能文旅,完善“六安文旅”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旅游景区智慧化管理与服务水平。持续培育数字旅游服务场景,加强前沿科技在文旅产业的开发利用。积极探索数字化营销新模式,精准推送六安文旅特色产品与活动,立体化讲好六安故事。
推进公共配套升级。加强路联网、客联网、物联网建设,进一步完善山区景区和旅游公路沿线基础设施配置。
守牢安全底线,提升游客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面对文旅市场新常态,六安市主动防范,切实把防风险、保安全摆在突出位置,用高水平安全、高品质服务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和广大游客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4年,全市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0477人次,检查各类文旅市场约8345家次,督促整改问题隐患273条。让游客真正体验到宾至如归的温馨与惬意,感受到充满热情与关怀的旅游胜地。
制度化加强安全保障。提升政府部门监管服务意识,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积极推进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单位、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等质量品牌创建,实现安全管理融合提升。提高执法队伍服务水平,组织重点节假日及暑期文旅市场明察暗访,强化督导涉山涉水A级景区等重点场所防灾减灾工作。
精细化提升服务水平。以“风光无限、安全无忧、服务无缺、游客无憾”为主题,重点开展“极致服务看六安”安全服务提升行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文旅市场与服务协同共治新格局。
常态化构筑应急防线。构建系统全面的文旅市场应急管理机制,形成完善的应急处置规范体系,确保文旅市场本质安全。
下一步,六安市将以《六安市红绿融合高质量发展规划暨文旅强市建设规划(2025-2030年)》为起点,找准大别山红绿交融文化旅游圈发展定位,统筹山脉、水脉、文脉,发挥六安历史深厚、红色丰实、名山大川等资源优势,加快文旅业态创新、场景塑造、品质提升,构建板块联动、区域协同、业态多样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逐步把文化和旅游业打造成六安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陶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