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皖工徽匠成长记|齐志国:浆中“捞纸”有传承

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
2024年11月30日10:17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轻似蝉羽白似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的宣纸,因其经久不脆、吸水润墨、不蛀不腐等特点,素有“纸寿千年”的美誉。

一张张薄如蝉翼的宣纸,经历代文人墨客之手,让无数古籍珍本、名书名画保存至今,而其中奥秘,便蕴藏在宣纸制作的每招每式间。

在位于安徽省泾县的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捞纸间里,工人们用竹篾编成的纸帘在浆水中上下左右摇晃。这其中一个三米见方的大水槽最是惹眼,其内正在生产的宣纸尺寸长宽分别为2.4米和2米,好几个人正围着它忙活。

“走!”在一捞一提间,便随着一声悠长的“号子”,一张宣纸的雏形已然成型。

这批正在生产的宣纸,不仅尺寸大,还要保证每张纸的厚薄均匀、质地优良,更要完成每天300张的生产进度,如此高难度操作,除了需要捞纸工们高度默契,还必须要一名有经验的老师傅靠“号子”指挥。

这位“号子”师傅,名叫齐志国,1995年进厂做学徒的他,彼时还不到20岁。

由于学艺的时候,不能影响厂子的正常生产,齐志国需要等到别人下班才能进车间学习捞纸,因此,起早贪黑、睡不饱觉,便成了他那段时间的日常。“从半夜2点开始,捞到早上6点,再从上午9点学到下午1点,虽然每天留给睡觉的时间很少,可梦里都是怎么才能把纸捞好。”齐志国笑着说。

齐志国手上厚厚地老茧。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齐志国手上厚厚地老茧。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在当学徒的这大半年里,齐志国的双手由于长时间泡在浆水中发生了溃烂,往往是旧伤没好,又添新伤。十指连心,手上的伤口疼得他几次想放弃,可时间不等人,只能咬牙坚持,久而久之,等手上长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齐志国也成功出师,以熟练工的身份进厂,成为了一名捞纸工人。

“刚进厂时,有老师傅问过我,你年纪轻轻为啥要来,我说我就想学一门手艺,加上从小生长在这里,耳濡目染下,对宣纸有了感情。”齐志国如是说。

在齐志国看来,一张纸的好坏、厚薄,全靠他们这几人的默契和经验技术。捞纸过程中“顺一下,再反一下”看起来简单,但是里面门道多得很,只要一个动作做不好,就影响着纸张的成品质量。

近30年工作中,肯吃苦爱钻研的齐志国共获得过三次先进工作者、七次优秀员工。2022年、2023年分别被认定为宣纸书画纸制作(一级)高级技师、特级技师。

“希望有更多年轻人从事这个行业,让它能继续一代代传下去。虽然枯燥辛苦,但是这毕竟是老祖宗留给咱的好东西,苦中也可以尝出甜味。”齐志国说。

(责编:范晓琳、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