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粒良种播在希望的田野上
10月17日,安徽农业大学农田生态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在观察刚刚收获的水稻样品。
10月17日,安徽农业大学农田生态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在进行水稻植株农艺性状调查。
10月23日,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生理实验室里,一份份土壤样品整齐排放,等待检验。
10月23日,在位于长丰县的安徽省农科院岗集生态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里,吴文革教授(左)和团队成员一起查看水稻试验品种生长状况。
10月25日,安徽省农科院水稻功能基因开发团队实验室的组织培养室里,绿色小苗正努力生长。
10月25日,安徽省农科院水稻功能基因开发团队实验室的组织培养室里,一皿组培苗长势良好。
10月25日,安徽省农科院水稻功能基因开发团队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在进行功能基因标记多态性检测。
10月25日,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公共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利用RT-PCR仪进行基因表达量分析。
10月23日,安徽省农科院水稻功能基因开发团队实验室楼下,科研人员正在晾晒水稻种子。
北有淮河逶迤,南有长江奔涌;沿岸良田万顷,四野稻谷飘香。金秋十月,江淮大地上6450多万亩秋粮收割正有序推进。
安徽是农业大省,同时也是全国粮食净调出大省之一,长期以来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其中水稻是安徽三大主粮之一,近年来以1/3的播种面积贡献了安徽40%以上的粮食产量。
但安徽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加之农田基础条件差,水稻等农作物几乎每年都受自然灾害影响。近年来,省内水稻领域科研人员以绿色、抗逆、丰产为目标,坚守科技创新长板和保障粮食安全底板,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不断优化和完善水稻生长各环节关键技术。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采用现代生物技术,选育高产抗逆优良品种是高产稳产的第一关。10月25日,记者走进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功能基因开发团队实验室,这里的科研人员主要以分子辅助、组培诱变等技术在水稻育性、优质、抗病及专用功能稻育种领域开展相关工作。在组织培养室内,水稻幼胚经过组织培养开始发育成苗。从一颗颗幼胚到一株株绿色小苗,这里处处充满希望的“味道”和新生的喜悦。一粒粒良种从这里生根、发芽,经过复杂的测试、改良等,最终在江淮大地上示范应用,为江淮水稻丰产稳产奠定品种基础。
良田是基础,也是维护培育良好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和实现优质清洁生产的关键。在安徽农业大学,有一支年轻的科研团队——安徽农业大学农田生态实验室团队,在安徽农业大学学术副校长、安徽省粮食产业研究院院长吴文革教授的带领下,他们对江淮农田的耕地质量提升途径与实用技术、粮食作物优质高产需肥规律与精准高效机械化施肥、新型控释肥料及优质清洁生产技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的“江淮农田地力与粮食产能协同提升”作为主推技术,在生产上发挥了保收增产作用。
从一粒优种到一碗好米,先进实用的栽培种植技术十分重要。正如吴文革教授所说:“有了良种,还需要良法的保障。”吴文革教授和他的团队研究创立了以生育进程、群体动态、栽培技术“三定量”为核心的水稻定量化高产栽培技术,并先后攻克水稻机插栽培技术、绿色投入品(肥、药)及其减量高效机械化施用技术等,为江淮水稻绿色丰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江淮大地上的农业科研人员不仅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而且是农业强国梦的践行者。
仓廪实,天下安。多种粮、种好粮,安徽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稳面积、稳产量,同时将提高单产作为提升粮食产能的主攻方向和关键手段,加快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端稳“中国饭碗”持续贡献力量。(记者 郑 楠 关敬生 王士龙 摄影报道)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