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创新思维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前不久,宣城市敬亭山管委会在开展日常巡查时,发现山北茶园内搭建了一处光伏支架,准备安装光伏设施。该管委会立即通知相关管理单位共同督促责任人进行了拆除,遏止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
“我们立足敬亭山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现状,通过构建新机制、运用新技术、发展新产业,不断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逐步实现敬亭山自然保护地共建、共管、共享。”宣城市敬亭山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敬亭山位于宣城市中心城区范围内,是自然保护地,也是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素有“江南诗山”之美誉。诗仙李白曾七次登临,留下“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千古绝唱。千年以来,先后有500多名文人墨客、数以千计的诗文记画涉及此山,成就其文山诗海的崇高地位。
宣城市近年坚持部门联动,持续强化自然保护地建设,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但由于敬亭山自然保护地土地、山场和林业资源分属四个不同的责任主体,互不隶属;同时,城市建成区、历史形成的工业厂区、成片人工集体商品林、永久基本农田等管理要求与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存在长期矛盾冲突,面临不少重难点问题,亟待破解。
为提升敬亭山自然保护水平,宣城市创新思维,建立敬亭山生态环境保护会商机制,充分发挥属地协作、部门联动作用。会商机制自2023年建立以来,每年召开1次至2次会商会议,共同研究和整治环山南路环境整治工作、环山南路外来有害生物、毁林开垦等相关工作。宣城市敬亭山管委会与宣州区检察院合作建立“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
敬亭山自然保护地现有面积2009公顷,范围较大且情况复杂,宣城市敬亭山管委会建立健全巡护管理制度,并依托无人机等技术方式协助人巡,定期进行遥感监测,实地核查及时发现违法违规问题,2024年已核查图斑66个,发现并完成整改生态环境问题9个。此外,和市林业局合作建立自动巡林机场,通过大疆司空2云平台,实现无人机定时定点自动巡检,日巡查敬亭山3次,每次巡查10公里,视频实时回传,及时发现森林防火隐患等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宣城首家云平台远程巡航巡查的自然保护地。
宣城市立足文化底蕴深厚的独特优势,将敬亭山打造为以研学游为特色的长三角旅游目的地,与沪苏浙皖百校开展长三角研学旅游线路战略合作签约,与52家长三角文旅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景区荣获“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安徽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等称号。今年1月至9月接待研学团队5272人次。同时,利用森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产品采集、观光农业等林下经济,坚持农旅融合,每年带动林农增收近百万元。
·编后·
宣城市创新思维方式,健全工作机制,持续强化自然保护地建设措施,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逐步实现自然保护地共建、共管、共享,让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记者 张敬波 通讯员 朱 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