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工徽匠成长记丨江小山:不懈努力铸“焊”将

一个人努力钻研,专精一项技能究竟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让焊接在车间应用中的精度达到0.01毫米,是中车长江铜陵车辆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江小山给出的答案。
1991年,16岁的江小山进入了原铜陵车辆厂技校学习电焊,在技校严格的管理和“赶、帮、超”的氛围中,他凭借比别人“多努力一点”,一直处于“统治性”的领先地位。3年后,江小山以优异的成绩,顺利留在了车辆厂工作。
可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江小山发现,自己的水平,在“能人遍地”的车辆厂里,根本不算什么。“厉害的人太多了,别人焊得比我好,我不服气,我以后也要像他们一样。”江小山暗地里发了狠,往后的学徒岁月里,焊接车间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江小山在工作中。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学习焊接需要固定姿势、固定手法,为获得更好的焊接质量,每个工件、每个位置、每种手法都需要进行反复训练,江小山曾在一天之内用一种手法连续练习了16个小时。“技能提升没有捷径,只有不断学习才有提升。”江小山说。
在厂里的老师傅们眼里,这个新来的小伙子不仅爱学习、肯干活,还特别擅长观察、模仿,很多焊接方法只要他看过,给他时间,总能学会。
多年坚持如一日,江小山的双手虽无数次被超高温焊渣烫伤,但他从未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追求极致技能的决心。“这家伙拿起焊枪,就是个疯子!”周围的同事们如此评价他,只要遇到棘手的问题一时没有解决,他就吃饭不香,觉也睡不踏实,必须赶紧查资料,向技术员请教,直到把问题搞明白,焊接质量稳定了,他才能踏实下来。
2006年,公司在生产一型石渣漏斗铁路货车时,遇到了缝隙交会处钢梁未焊透、气体保护焊层间断续未熔合等技术难题,资深焊工尝试了多种方式都无法解决问题。看到隔壁班组的3个老师傅整日焦头烂额,当时正在进行整车侧墙面焊接工作的江小山,便自告奋勇决定利用工时外的时间试一试。
“起初,没人看好我,觉得我肯定也不行。”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江小山笑着说。经过1个多月对焊条和焊接手法的调试,最终江小山确定的气体保护焊法,在攻克了原先技术难题的基础上,还使每根乙型梁的焊接时间由3个多小时下降到35分钟,工效提高了5倍,生产成本缩小了一半,当年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80余万元。
“一战成名”后的江小山,并没有因此而骄傲。靠着不断钻研技术,刻苦提升能力,他不仅成为了厂里的技术“大拿”,还让他收获了“安徽省劳动模范”“江淮杰出工匠”等荣誉。
2016年,公司成立“江小山劳模创新工作室”,他带领着一群志同道合的工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不仅如此,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完成了老带新、传帮带等工作,为公司的人才梯队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专业技能就是我的一切,未来,希望能把我的技能,运用在企业的数字化发展进程中。”在江小山看来,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努力钻研、追求极致、精益求精、无私且无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